
作者:袁琳菲 14岁 慕尼黑
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妈妈爸爸每年都带我回中国。我们不仅探望姥姥、姥爷和其他亲属,而且还去不同的城市,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特点。尽管我多次去过北京和上海,也去过青岛、沈阳和天津,但是,我最难忘的一次中国旅行是2019年暑假的“成都之旅“。

因为天气太热了,那个爬在高大建筑上的大熊猫都开始抱怨啦,它好像在说:“如果没有人给我吃冰激凌,老子就不干啦。”哈哈,“老子”是四川话,代表“我本人”这个意思,一般用于表达心中的气愤或骄傲。想想熊猫来自四川,肯定是说四川话的。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就是最著名的春熙路,我们去的广场就是春熙路广场。
该吃饭时,它们背靠背坐在地上像饥饿的小孩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吃着手里的竹子。它们双手拿着竹子,左右手同时开弓,大口大口地吃着,咀嚼时发出“咔喳,咔喳”的声音,非常夸张,也令人忍俊不禁。没想到,熊猫还会爬树,许多熊猫宝宝爬到高高的树上去睡觉,我真担心它们不小心掉下来会摔疼。它们黑白相间的毛皮看起来很柔软,令我不禁想跳进围栏内去抱抱它们。
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风貌和景物文化中,值得一写的内容不胜枚举,但行文布局须疏密有致才能构建出好文章。小作者在写成都街头和大熊猫基地时尽力展开,文字间释出内心闲情与乐趣;青城山寺庙着墨不算多,但介绍特色之时不吝惜对寺中氛围的渲染;而历史名人和文化古迹等,虽一带而过,却是对成都特色的概貌式的呈现。而“之所以选择四川成都”一段,不只交待了写作缘由,而且寥寥数语,点出了成都特色的核心:悠久的川蜀文化和居民的闲情逸致。
本文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原因,还在于行文的流利畅达和衔接过渡的自然有序。写辛辣食物时,与成都夏末的炎热结合,归结出“热血沸腾”的自我感受;写用四川话讲大熊猫的故事时,不仅与上文的炎热天气关联,又突出了大熊猫攀爬时的憨态。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文对熊猫基地的描写。而写熊猫基地时,小作者又回扣了大熊猫的憨态和攀爬的能耐。叙述前后勾连,如行云流水。
文末,一曲成都的歌余音绕梁。“回到成都去走一走”不是走马观花,琐碎介绍,而是构建全局,牵情入趣。在文字间随小作者回成都一游,我不禁也生出浓浓的眷念,随作者的心绪念上一句:“成都,你别来无恙?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为了激励德国华裔青少年积极学习汉语,克服汉语写作的困难,使之成为中德友好交流的重要桥梁,本报新辟“小荷文苑”栏目,向18岁以下华裔学生征集各类优秀作文登载发表,并适时评选出“《华商报》杯‘小荷文苑’优秀作文”奖,颁发证书奖品,以资鼓励。与一般作文栏目不同的是,“小荷文苑”文稿由吴垠老师编辑并附以推荐理由后登载,推荐评语既表达对小作者的肯定,也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其优点,从思路、文辞、写法等方面受到启发。“小荷文苑”作文的题材、体裁和立意均不限,是华裔青少年张扬个性,充分展示成长风貌的园地。
18岁以下华裔青少年可将作文投稿至电子邮箱:wuyinde@gmail.com。本报将逐步发表,并适时评选出 “《华商报》杯小荷文苑优秀作文奖” 颁发奖品和证书,以资鼓励。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转载需与本报编辑部联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