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游慕尼黑,我爱你时时刻刻,我爱你方方面面

广告

 

原标题:【游画古城】慕尼黑:希望之光在闪烁
文/绘画:叶莹
慕尼黑,这座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它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民间节日——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每年九、十月份,慕尼黑啤酒节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两百多万人——而这座城市本身的人口才只有一百五十万。

它是继柏林,汉堡之后的德国第三大城市;喜爱足球的人们,还会因为迷上这里的拜仁足球队而爱屋及乌喜欢上慕尼黑;2018年在美世咨询评出来的世界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慕尼黑名列第三。

宝马,西门子,安联,英飞凌这些跨国大公司的总部,就在慕尼黑。这些光环让慕尼黑成为一座热闹的城市,这里不但每年游客如织,它也拥有德国最贵的房价,把许多梦想在这里安家的人拒之门外。
繁华的Stachus
 
2020年11月19日,在这个疫情初冬的日子,我和朋友大侠约好了在慕尼黑火车站附近的卡尔门见面,她要来这里做直播。这座建于十四世纪的慕尼黑西城门,外地人习惯了叫它卡尔门。然而当地人依然爱把它称为斯塔胡司Stachus——由当年在这里的一家颇受欢迎的饭店而得名。慕尼黑市中心的步行街,西边就从这里开始。
Stachus,它已经成为一个繁华街区的代名词,在别的小城市里,人们也习惯了会把那里商业活动最活跃的街区称为小Stachus。
 
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度的慕尼黑十月啤酒节被取消了。11月的德国,商店还照常营业,即使如此,往常熙攘的步行街,还是出现了“人庭冷落鞍马稀”的景象。屹立在步行街上的德国百货连锁老店Kaufhof,虽然还在营业,可在2020年春天的第一波疫情中,这个百货巨头已经走上了申请破产的道路。
历经沧桑的教堂
人间的这一场灾难,如果真有上帝,是否他也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呢?我们拐进步行街的一个小街巷,那里有着慕尼黑的地标建筑:高达99米的圣母教堂。
这座教堂的高度,在慕尼黑人心中是无比的神圣,多年前,宝马公司欲要盖建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办公大楼,市政府最后采用全民投票的方式,否决了这个计划——人们怎么能容忍,圣母教堂被凡俗的建筑超越呢?

这是一座很特别的教堂,它始建于15世纪,教堂起先是哥特式的建筑。可是,它的穹顶,却在50年后,进入16世纪才完成,当时,文艺复兴风格已经流行,于是,这座哥特式的教堂被戴上了时髦的“洋葱帽”。

当我们走近时,却看见教堂的前庭,成了一个施工工地,挖掘机在轰隆劳作,工人们在镇静指挥着机器。我们绕过正门,从侧门进去。和外面的喧哗相比,教堂里面很安静,只有几个游客。

朴素的装饰掩盖不住教堂特有的威严,我们找到了传说中“魔鬼的脚印”——当教堂落成后,魔鬼从正门进入教堂,只看见一根根大柱子,看不见有窗户,他认为这座教堂是不可能通向“上帝之灵”的,于是,高兴得跳了起来,在地上留下一个脚印。魔鬼高兴得太早了,他只需再往前走两步,便会是另一番风景:处处都有装饰精美的彩窗。上帝不会把慕尼黑丢下的。

著名的玛丽安广场
离开圣母教堂,走出空巷,我们来到玛丽安广场,广场的市政厅,古老的钟楼不但每天会有准时表演的木偶剧,还有一个著名的阳台。德国国家足球队在世界杯中获得好成绩后,他们会在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下与众狂欢,而当拜仁慕尼黑足球队在欧冠赛或者德甲中获得胜利后他们就会来到这个阳台上,与球迷们共欢。

 

2020年,世界范围内不但各种大小的足球赛被取消,足球坛上的神话马拉多纳也告别了我们。此刻,这个阳台也只是静静地看着稀疏的游人,落寞难禁。
玛丽安广场附近的农贸市场ViktualienMarkt,可以买到各式新鲜的农产品广场,本地或异域的风味小食,以及各种精致的圣诞手工。来往的行人中,我的目光被定格在一个推着步行车蹒跚而来的老人那里了。步行车的购物筐里堆满她买的东西,老人那花白的头发,和白色口罩相对应,看得让人心酸不已。
 
自从疫情爆发,德国政府颁发的一道道隔离措施,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严格。在当时某些“群体免疫”论盛行时,默克尔总理曾经说过,我们有责任采取措施保护老人,他们是为德国繁荣富强做出伟大贡献的一代,他们应该受到保护。可惜,令人痛心的是,疫情中受感染死亡的人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绝大部分。养老院对病毒蔓延防不胜防,让多少无辜老人逃不掉这波可怕的大流行。
 
也许,当你看到大街上、超市里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你会问,为什么年轻人不帮助他们购物,让他们尽少外出。
其实,很多社区都设有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购物帮助的机构,甚至疫情以来,还有不少自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帮助老人购物,像阿尔迪Aldi这些连锁大超市,还推出了网购服务,如果疫情只是一两个月的事情,让老人禁足在家,也许可以做到。但这般看不见尽头的疫情,他们又怎么可能屈服呢?

经常听说因为疫情下的隔离措施,使得老人孤独感增加患上抑郁症的故事。所以,能够出来走走,亲自选购自己爱吃的食物,也便成了他们的快乐。

 
充满回忆的古城
离开农贸市场,我们继续往北走,路过巴伐利亚王宫,以及那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国家剧院,此刻,它们只能静静在寒风中独屹立,拒绝一切来访者。街头的路灯柱,成了人们放置自行车的好地方,一个灯柱锁着一辆自行车,为清冷的街景增添了一点精彩。
 
一路上,大侠回忆起我们初相遇的一幕,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也是这样一个初冬季节,在离慕尼黑不远的一座小古城,那时我们的孩子们天真烂漫,我们也风华正茂。大侠说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岭南妹子留给她的深刻印象,是有着北方人的豪爽。不过,比起大侠的泼墨豪情,我只是小羊毫,但这也足够让我们的情谊地久天长。很珍惜在这样一个疫情笼罩下的灰濛日子,可以一起漫步在慕尼黑的街头。
我带她去看统帅堂,给她讲希特勒与统帅堂的黑暗过往;我带她走进那座明黄色彩的地中海风格教堂——铁阿缇娜教堂,那是马克斯米利安二世的父母为了庆祝这位王子的出生而修建的,教堂内部繁复的灰泥装饰让它显得与一般教堂的不一样;慕尼黑也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茜茜公主的故事中国人也很喜欢看,而她的出生之所就在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易大街上,著名的慕尼黑大学也在此。
慕尼黑更是一座醉人的城市,这里的王室啤酒馆(Hofbraeu),是无数中国游客的必来之所。即使找不到位置来喝一杯酒馆自酿的王室啤酒来醉一把,也要进来转一圈感受一下里面的热闹。虽然今天啤酒馆不见往日繁华,但附近店铺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小物件,却依然吸引人驻足欣赏。今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丽慕尼黑,它曾经在二战中成为一片废墟。慕尼黑人从不会失去希望,他们让这座城市又从废墟中重新站起来。
历史悠久的中餐馆
离开王室啤酒馆,继续往市中心的方向步行,不到五分钟,就到了一个中餐馆。那是文友青青的家人所经营的。青青是一个低调谦虚,满腹才华的女子。我和她认识了很久,她都没有告诉我她的家人在慕尼黑的繁华地段经营着一间著名的中餐馆。我是偶尔的机会从另外一个朋友那里知晓的。

餐馆的门面并不很显眼,典型的双龙雕柱撑起厚实的店门。因为现在只允许做外卖,所以门口摆了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朵用西瓜雕刻成的莲花。青青的姐姐正忙碌地招呼着客人。
 
大侠很想进去参观一下这间有着60年历史的中餐馆。不错,是60年,餐馆从青青的祖辈就开始经营了。青青的弟弟走出来了,大大的口罩也盖不住那副文质彬彬的模样。满墙都挂满了字画,经他一介绍,我们再细看,不禁惊讶不已。
原来,很多大师,如著名的画家范曾,著名的相声艺术家姜昆,都曾在这个老店用过餐,并且潇洒地留下他们的笔墨和珍贵照片。就连那“飞人”博尔特Bolt(唯一连续三届奥运会获得短跑金牌的运动员),也是他们店里的贵客。
“我们这里位置好,不需要宣传,客人自动找上门来了。”弟弟自豪地说。
大侠问他,60年了,这餐馆经历过什么风雨吗?弟弟说,最大的风雨就是今年啦!疫情期间,即使政府有补助,支持受影响的店铺度过难关,但很多就维持不下去了。三分之一的餐饮业,将不能度过这场疫情之冬。

我又想起默克尔夫人的话:我们遇到的,是二战以来最大的挑战。

“现在有政府的一点补助,我们也继续做做午餐的外卖,还勉强可以维持下去的。希望这个疫情的冬天会过去吧!”弟弟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还是闪烁着希望之光。

姐姐这时候沏好茶,端上包子和寿司,让我们坐下来吃。我们有点受宠若惊,怕这样“坏了规矩”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但又拒绝不了那热气腾腾的家乡味。于是,便选了一个角落的位置,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细细品尝着那地道的北方包子。

临告别时,姐姐还给我们每人装好一袋包子,让我们拿回家去给孩子们吃。
带着满满的收获,我们依依不舍和他们道别,期待着春天到来时,又可以来这里把盏言欢叙乡情的日子。
 
走出餐馆,才发现,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我们走回玛丽安广场。在雨中,广场的游人却慢慢多起来了。那些打着伞,戴着口罩的路人,自成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装点着灰蒙蒙的天与地。

路过一个炒栗子摊,我们买了十粒饱满结实的栗子,回家的路上,这热气腾腾的栗子,便一直在口袋里细细熨烫着今天所遇到的温情与希望。
后记:
文中提到的中餐馆,是青青的爷爷六十年代就开始经营的,他过去交游甚广,很多名人政要都来过这餐馆。爷爷不但经商,而且热心联络侨胞传播中华文化,在1964年自筹经费创办中文报刊《出谷月报》,免费赠送。可惜经费匮乏难以持久,办了四、五年,65期后停刊了。
七十年代,他吸取教训,联合更多人,众人拾柴,以西德华侨协会的名义创办月报《西德侨报》。从1973年创刊,到2004年停刊,《西德侨报》(两德统一后更名《德国侨报》)共发行270期。
爷爷身后哀荣,当年葬礼轰动一时,大冬天慕尼黑最大的追悼大厅挤满了来送行的人,很多人从德国各地甚至国外远道而来特地向他致敬,大陆、台湾两方面都有代表出席,殡仪馆的人大为惊讶,连称如此盛大的平民葬礼,或许十年才能一见。
图片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