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思考:疫苗撕裂德国社会,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作者:叶心
自打新冠出现以来,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开始被撕裂,各种互相攻击,在网络上和生活中时刻上演。我本是一个不惹事的和事佬,熬了一年,现在也依然被卷入。

德国开始2G+政策的时候,我正在一位理疗师那里治疗膝伤。

 

柏林一家新冠检测中心前的长队

理疗师是我瑜伽课上的一位学员,是一名反疫苗者,从来没有打过疫苗。知道我在她那里治疗,课上的学生群起反对,一致要求我停止和理疗师的接触,以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们。虽然非常不舍,我还是无奈地采纳了大家的意见。理疗师因此恨恨地表示要和健身房里的人绝交。

这件事让我难过了几天,三个微信群里又先后有反疫苗者攻击打疫苗者。前者嘲笑后者愚蠢,明知疫苗无用却仍然甘当小白鼠,自我安慰、自欺欺人。后者不甘奋起反击。你来我往、热火朝天地争论不休,甚至互相指责和咒骂,还出现了不堪的一些言语。

我其实懒于社交,很少进微信群,为数不多的几个群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里面的人都是社会层次较高且相对有经历和思想的人,所以群里平时一般都美好而平和。没想到因为疫苗竟然变得如此的撕裂和不堪。疫苗讨论战似乎成了人们捍卫自己生存权利的一场战争。

想想我认识的人当中,在2020年疫苗还没有普及时,瑞士那边的朋友们有一大帮子中招,从青春期的孩子到70多岁的老人,有十几位得病,不过好在没人死亡。有一位男士进了重症监护室(ICU)又出来了,有位美食家是壮年男士,感染后没多少症状,感觉就像感冒一样,治愈后却留下了失去味觉的后遗症,虽然一直在努力治疗,一年过去了还没有恢复。

德国这边的朋友中也有不少人感染。一位40出头的女士在度假中感染,治愈后一直浑身无力,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可以走动,其它时候就只能躺着,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现在一年过去,情况仍然没有改变。

有两位30出头的警察因工作感染新冠,当时都是轻症,治愈后男士每天只能集中精力一个小时,彻底丧失工作能力,尽管他病前是非常强壮的攀岩者。女士则经常脑部断电,几次在回家的路上迷路,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2021年疫苗普及后,身边的情况好像好了很多。虽然仍有人突破感染,但是没有再听说这么严重的新冠后遗症了。过完圣诞和元旦大假,课上几位70多岁的老太太告诉我她们先后感染新冠的事情。因为都打过两针疫苗,所以突破感染后她们就像是得了感冒一样,轻松度过。

可师弟就没这么幸运了。师弟刚过30岁,是坚决反对打疫苗的人。

2021年11月中旬师弟感染了。刚开始他以为是自己以前经常得的咽喉炎,没想到一周后变得严重,频繁咳嗽、呼吸困难、不能说话,高烧到39度,家里的微型血氧仪显示血氧逐渐走低。扛到第九天实在不行了,师弟太太叫了救护车,送他到医院急救,此时师弟已经无力到不能自己走到楼下去了。

两个例子一比较,疫苗的防重症优势就显示出来。虽然可能会突破感染,但至少能保护人可以不得重症,减少病人进入重症病房ICU的机会。

我其实并不崇尚疫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曾抗拒疫苗。我想,每个人的想法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但是并不是你个人的经历就适合于所有人。有人说自己周围没有多少人得新冠,这并不代表新冠不存在。虽然打疫苗有副作用,除了胳膊疼痛或者发低烧,以及很少部分人得带状疱疹,基本上没太多问题。即使有极少数人打疫苗后死亡,追究原因其实是其它病而不是疫苗。

这几年疫情一波接一波,生活在以西医为主的欧洲,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之前,我们没有其它选择。我相信科学的大数据。mRNA疫苗的所有数据都是公开发表在世界医学顶尖杂志上的,虽然具体到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免疫应答,但大概率还是可靠的。实际上,相比新冠的死亡率及后遗症,疫苗的副作用根本算不上什么,新冠后遗症才是真麻烦。

所以说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既然没有选择,那么两害相权取其轻。非常的时候,非常的决定。每个人都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那为什么不也尊重一下其他人的选择呢?人总会有一死,如果有勇气直面死亡,还有什么值得争吵不休,还有什么不可以解决的呢?

走进医生诊所打了第三针疫苗,我自由地出入在各种公众场所,一如没有疫情的当年。珍惜当下,享受生活。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