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邻右舍】德国资深媒体人自爆私密,从一个轰动的政治事件开始!

都说岁月无痕,我却想说岁月有痕!打开电脑,翻阅十年记者阅历存下的大量岁月真迹和文字记录,往事翻腾,心潮澎湃。

十年记者阅历难以忘怀的人与事(一)

一场惊动中德的政治事件使我意外成为“媒体人”

时光,每日承载着平淡无奇,间或夹杂着悲欢离合﹑惊喜失意,在指缝间悄然流去。十年岁月,不长也不短,谈不上概括一生,却也足以丰富生活阅历,改变人生内涵。十年前在一次“国际政治事件”中的偶然相遇,也或许是必然的相遇,竟使我一个普通的理工女,始料不及地转身跨入德国华文媒体门槛,成为一个热衷于抢镜头发新闻的“报道人”。

那是在2008年5月,当时一位很有争议的著名流亡民族领袖人物到访德国,并在北威州为德国民众做一场公开演讲。他在德国名气很大,颇受德国政界及民间敬仰,这场演讲门票早已售空,网上高价炒卖且一票难求。有关此神秘人物各种版本的传奇与传说,钩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这次家门口的机会我不想放弃。但我不愿作为普通听众坐在剧场里远远地倾听,而是想近距离地观察探究。很巧,我先生有位要好的大学同学,现在是柏林一家大报的记者,我突然异想天开,催促我先生与他联系,想办法帮我办个记者采访通行卡。不料记者同学很痛快,很快为我申请到了记者采访许可证。

那天,我生平第一次以德国“记者”的身份来到演讲剧场,时间尚早,但从德国各地赶来的衣冠楚楚的听众已排起长队持票入场并接受检查,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且安静有序,我很敏感地感受到了一种严肃而隆重的特别气氛。与此同时,剧场外的场景则令人紧张而亢奋。路边站着严肃的警察,停靠着严密监视整个广场的警车。划区排列的各类抗议谴责和拥戴欢迎的游行队伍非常火爆,中文﹑德文﹑英文等标语飞舞,各种语言的激昂口号声此起彼伏,那紧张的空气似乎每分钟都会爆炸。好奇的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发生,但却始终只闻各方慷慨激昂,末见拳脚相加混战。

2008年5月16日在一场有争议的德国国际报告会上,笔者拍下了生平第一张采访照片,德国华商报主编修海涛先生接受德国媒体采访。

 

媒体记者专入口检查极严格,照相机包全部打开翻查,镜头也得卸下查看。通过检查的记者被在手腕上及相机包背带上套上安全标志红环,凭此红环放行。剧场舞台下侧面用带子拦成记者角,众多世界各家媒体记者席地而坐,埋头敲打着放在腿上的电脑。摄影记者则将各种长枪短炮摆摊一地,拉开占领有利地形紧张枪镜头的架势。第一次亲临此境,我非常好奇亢奋,奋勇地挤在人高马大的德国记者人墙里钻来钻去,举着相机毫无章法地到处乱拍,直到出现了另一位华人记者。

这是一位真记者,德国最大华文媒体《华商报》主编修海涛先生。虽说当时不认识修主编本人,但久仰他飞扬文采和其知识面的广度与厚度,拜读过他很多大作。而且此时,我已经在《华商报》开辟有连载德国古堡历史传奇故事的个人专栏,与修主编通过投稿邮件,所以我一眼认出了他。走出报纸的修主编为人热情善良随和,丝毫没有通常知名文人的摆谱与傲慢,他看到夹杂在大群德国记者中的我后,立刻接纳了我这位冒牌记者,在整个活动中关照我跟随他们一起采访行动。

就是在那场为满足好奇心而争取到参加的活动中,我不但亲眼目睹了在德国各种观点的民主自由表达方式,零距离体验了训练有素的专业媒体记者高度紧张的采访报道工作,更意外地结识了修主编,并从此在修主编的指点带动下,及华商报各美女编辑记者的帮助协作下,真的走进了媒体记者的行列,找到了最喜欢并最适合自己的事业。而这,才是那次十足好奇心所带来的最大的意外收获和缘分。而且在那次活动上所结识的几位华人朋友,十年沉浮,已成为互相信赖的终生好朋。

2008年11月28日初出茅庐的笔者在诺伊斯市政府“中国之夜”晚会上采访诺伊斯市长Herbert Napp先生。

2009年2月10日在杜塞市市长春节招待会上,笔者采访出席招待会的华人精英代表。

州府高官信口开河   旅德华人理性发声

 

作为德国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大工业基地,及德国高校与科研力量集聚之地,北威州吸引来了众多的中资企业投资兴业,和德国最大的中国留学生及华人群体在此学习工作生活。北威州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往来,州政府及各城市经常举办各种中国活动。及时报道德中互访,大型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以及华人社团活动信息,几乎成为华商报重要的独家新闻内容。华商报因而也愈加受读者欢迎﹑关注。

2008年11月28日在诺伊斯市政府“中国之夜”晚会上马荣灿大使与部分侨界代表合影。左起:林良辉先生、林国煜先生、马荣灿大使、诺伊斯报社主编Ludger Baten先生、叶柏茂先生、唐慧英女士。

2010年2月8日出席杜塞市市长春节招待会的部分企业界华人代表合影。

 

就在中德关系一派莺歌燕舞之际,北威州政界突兀地发生了一件尴尬之事。2009年8月26日,当时的北威州州长吕特格斯(Jürgen Rüttgers),代表CDU基民党在杜伊斯堡(Duisburg)竞选集会上为2010年5月州政府换届选举做造势宣传。杜伊斯堡是重要的重工业城市,人口密集,为讨好强大的工人阶层,他在演讲时分别谈到了罗马尼亚工人和中国投资商。他说:和鲁尔区工人不同的是,罗马尼亚工人并不是早晨七点上班,并且一直工作到结束。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上班下班,也不知道工作时到底要干什么?随后,吕特格斯又提及到中国投资商,他说:假如必要的话,我们会在市政厅和任何中国人就任何事务进行会谈。要是他们最后还是不愿意在杜依斯堡投资的话,我们就会抓住他们的脖子使劲摇,直到他们感到杜伊斯堡是个美丽的城市为止。

吕特格斯这番针对罗马尼亚工人的言论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激起罗马尼亚人的抗议不满,以至于他不得不赔礼道歉。另据报道,北威州州政府办公室向罗马尼亚驻德国使馆就此事表达了歉意,罗马尼亚驻德使馆接受了他的道歉。但吕特格斯“掐中国投资商脖子”的言论似乎没有在华人中引起多大反应。

半月后的9月9日,北威州议会举办首届“中国之夜”大型活动,七百名中德嘉宾应邀出席,其中包括友好省江苏省、四川省代表团成员、中国企业代表以及旅德华人代表。而作为北威州议会议员和北威州州长的吕特格斯没有出席晚会,不知是否是出于对自己有争议的讲话引发风波的尴尬。但是德国媒体却对中国人的态度很感兴趣,Spiegel TV记者专程从汉堡赶到会场,在杜塞尔多夫法庭宣誓翻译徐爱梅女士的协助下,特地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华人对北威州州长关于中国投资商不敬言论的看法。

2009年9月9日在北威州议会首届“中国之夜”大型活动上毕马威审计公司高级经理王炜接受德国Spiegel TV记者采访。

 

当时的毕马威审计事务所部门经理王炜先生(现为普华永道合伙人)首先接受了Spiegel TV记者的采访。王炜历来敢于在德国媒体面前坦言观点,他说:“州长先生的讲话毫无疑问是非常让人遗憾的失言,这样的言辞很不合适。不过另一方面,今年5月我在三一重工建厂奠基仪式上,经历了吕特格斯州长充满激情的欢迎中国投资者的讲话。因而仅看他最近几次失言就认为他是个种族主义者,显然也是过激的反应。”

德国青年旅行社董事长唐慧英女士回答德国记者道:我想,吕特格斯州长当时讲话或许没有对中国人有特别的否定。中国作为目前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州长不至于有意对中国表示不友好。但我认为,作为州长这样的言语只可能损害中德人民的感情,如果他要拉选票的话,估计得到的结果是“不”。

德国世纪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国煜接受Spiegel TV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不认为他这个言论是件丑闻,他的话并非对中国人怀有敌意,而只是信口胡言。也许当时他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但是作为政治家,他必须学会准确地运用言辞。遗憾,显然在这方面他是失败的。”当时笔者作为采访本晚会的华商报记者,也接受了德国记者的采访。笔者表示,州长先生在公开的竞选场合如此发言显然是为了讨好选民。作为一个政治家,此番自以为幽默的竞选言论,其实很有损于个人形象。

吕特格斯(CDU)并非第一次“口无遮掩”,在2000年大选时,为反对联邦政府的技术移民政策,他曾提出“要孩子不要印度人”的口号(Kinder statt Inder)而遭激烈批评。此次又一番信口开河惹来罗马尼亚人的不满,并让其他政党抓住了攻击把柄。王炜认为,吕特格斯州长偏于狭隘的民族思想和面对选票压力而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民粹主义情绪的倾向,才是时时“失言“的根源。

中国人不善于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有关政治更是三缄其口,而情愿背地里品头论足,这里有传统习惯也有出于对政治的恐惧,所以当时在德国几乎很难听到华人的公开声音。而这几位接受采访的年轻人面对德国媒体坦率直言,且不忿青不偏激,通过德国电视新闻和报刊传播了自己理性而中肯的看法,使德国媒体刮目相看。

此次州长“不当言论事件”和德国媒体对此的穷追猛打,颇使笔者受益匪浅。在德国民主社会,政府高官的言论并非是权力的象征,媒体人的责任不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舆论监督,反映社会真相。德国《华商报》大幅刊出了笔者报道的州长“不当言论事件”和几位华人面对德媒采访的坦率陈词,在旅德华人中引起很大反响。

2011年3月28日在国航开通杜塞与北京直航庆典会上吴红波大使与部分华人代表合影。左起:修海涛、郑光民、林良辉、吴红波、金建书

2011年3月28日在国航开通杜塞与北京直航庆典会上修海涛主编(右1)与北威州企业界华人朋友合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