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德国】华人孩子的烦恼:“我被同学欺负了。”

杨悦

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

往期链接:

【悦读德国】女儿在德国中学毕业了:生活的中蝴蝶效应 不假手人 亲力亲为,不简单的母亲

……

 
编者按:任何文化圈里都有善人和恶人,不能因为遇到一点不愉快,就感觉这个世界上都是恶人当道。特别是生活在一个远离母国的文化圈内,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会让人对这片陌生的异乡多一份敏感,遇到一点不愉快就会联想到别人是否在歧视你,欺凌你。

尤其对出生于在海外的海二代来说,这些方面的问题又为他们增添了一层新的社会隔阂。

如何让他们融入到这个社会,确实值得海外华人探讨。

水彩画《童年》,作者:李兰/德国,2021年春。

一、
九月的某个周六,妹妹发来微信:“姐姐,早。妞妞说她被欺负了,因为她是中国人。她想听姨妈安慰她。” 妞妞是妹妹的宝贝女儿。“一定劝哈。什么时候与你们视频呢?”妹妹答复:“妞妞最听姨妈的话。我们1点出门,之前都行。”我答到:“我马上洗脸刷牙,然后视频你们。”于是便鲤鱼打挺下床,匆匆梳洗,穿戴整齐。

我的娘家,从祖母外婆,到母亲姨妈姑妈,无不乐于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家庭和孩子,甘之若饴,乐在其中。尤其当孩子弱小时,格外需要母亲的关注、照顾、陪伴与体谅。

妹妹与我在幼时都享受过父母和祖辈无微不至的看护,被无条件地接纳、包容。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上行下效:怜惜疼爱幼童的家风便潜移默化地传承到我俩身上,即便自身有脾性,终归将家庭、尤其是年幼稚嫩的孩子放在本我之上。

孩子懵懂,不谙世事,不擅表达,却心细善感。视频时让孩子看见长辈容光焕发,和蔼可亲,希望由此让说服的效果事半功倍。

在与孩子谈话中,我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言之有理有据。这样才能让孩子不反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

妹妹和我除了生日节假日,甚少见面,各忙各的,周末才一起和父亲视频。妹妹把闲暇时光安排得丰富多彩,和小朋友约会爬梯,与其他家庭结伴出游,在森林原野徒步,与花草动物亲密接触,妹夫则尝试烹饪各种中外美食,妹妹妞妞打下手。妹妹的朋友圈成为妞妞多姿多彩童年生活的记录薄。

二、
妞妞今年夏天正式入学。因为疫情,入学典礼仅允许两位家长代表参加。我们只能在妹妹参加正式典礼后与他们进行私人聚会。
小学入学典礼在学校体育馆举行,高年级同学们表演节目

小学入学这一天在孩子生命中至关重要,妹妹早早发来邀请。我们代表娘家人,要让妹妹感受到亲人发自内心的爱意,让妞妞体悟到血浓于水的温情。我跟我女儿先生打招呼,不得缺席,小鹿父女欣然应允。

小学入学典礼在当地教堂举行,牧师为所有孩子和家长献上祝福。

平时上班雷打不动的鹿爸,给自己放假一天。小鹿正心切地等待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期间与同学们约会派对,依依惜别中学时光。

她与两位女友结伴飞往希腊海岛度假,又与二十几位同学自驾游荷兰。一群年轻人在海滩上搭帐篷露宿,被海鸟吵得无法入睡。但小鹿特意把入学典礼这天预留出来。茫茫人海,人来人往,亲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朋友。

妞妞的问题,也曾困扰刚上小学的小鹿。有次她放学回家,委屈地说:有个女生说中国人吃鱼,很臭。我听了好笑,宽慰她:妈妈去闺蜜家玩,闻到鱼腥味,皱眉头说:好臭啊;爸爸爱吃鱼,妈妈笑他喜欢“臭鱼烂虾”,这没什么的。

第二天小鹿高高兴兴地回家来,说老师让同学跟她道了歉,还写了一张歪歪扭扭的道歉信。我便乘胜追击,继续开解:你看老师多好啊,这位同学多好啊,知错就改,你遇到他们,多么幸运。

生活在异国他乡,无论年纪性别,我们或多或少遭遇过与德国人或其他外国人发生不愉快或冲突的糟心事,有人不以为意,云淡风轻,人与人的矛盾古来有之;有人耿耿于怀,始终解不开疙瘩。

哪怕同样的经历,各人感受也不尽相同。有人抛诸脑外,忙自己的正经事;有人迷惘多时,甚至经年,老觉得愤愤不平,咽不下这口气,感觉被德国人欺负了,被不平等地对待了,甚至觉得被歧视和被侮辱了……

三、
坐在洒满阳光的露台,与妞妞母女视频。耐心倾听妞妞断断续续、有搭没搭的叙述,妹妹在旁极尽补充。事情是这样的,上学一个月后,妞妞被几个大男生奚落为“小塌鼻梁”,倍感受伤,觉得 “被欺负”了,留下了心理阴影,并认为之所以“被欺负”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与德国和欧洲的同学们长得不一样。

这是六岁半的妞妞平生首次感到烦恼的原因。

事发当日,就回家跟父母倒苦水,然后想在姨妈这里寻求进一步的安慰与教导。

德国小学生初入学时,学校会安排同性别的学生作其在校的“Pate/Patin”(教父/教母),Pate/Patin一般由四年级学生担任(德国小学只到四年级,中学从五年级直到12/13年级),他们负责传授新生校园须知和课堂常识,比如洗手间和校长办公室在哪里,图书馆和体育器材如何使用等等。

毕业生与新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在课间互动。此次不快的起因是:妞妞的“教母”被同年级男生屡次三番地欺负,妞妞看不下去了,不由分说地冲上前去,“殴打”了几位男生,然后就被男孩子们言语伤害了。

男孩子们没有还手,妞妞把他们骂她“塌鼻梁”理解为他们歧视中国人,说“中国人不好”,于是小小心灵受到伤害,心中的阴霾挥之不去。

四、
姨妈对妞妞的遭遇表达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夸奖她小小年纪就有维护同伴的勇气。安慰过后,话锋一转,试图帮助孩子分析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便询问:这几个男生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父母亲干什么的?妞妞既不熟悉也不了解他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姨妈于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她,他们不是你的同班同学,甚少交集,对你来说,他们不重要;他们说的话,不管好赖,对你来说,也不重要。

对你来说,重要的人是爸爸妈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同班同学、你的同座和与你一同步行去学校的小伙伴,还有那位“教母”,他们才是与你朝夕相处,息息相关的人。

接着提问,这些人中,谁最重要?妞妞似懂非懂,认真地回答:“姨妈。”我听了之后感觉很开心,嘴角的笑意更深了。孩子的无心之语,也是真情流露。

满树尽带黄金甲。金秋银杏树下,女孩蹦蹦跳跳。

我温柔而笃定地告诉她:“姨妈疼爱妞妞,妞妞喜欢姨妈,但姨妈不是你最重要的人,你最重要的人是爸爸妈妈。他们日夜陪伴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你,是世上最爱你的人。只要爸爸妈妈善待妞妞,外人的言行举止便不是那么至关重要,不会对你造成真正的伤害。爸爸妈妈对妞妞好吗?”妞妞大声而快乐地回答:“好。”

五、
我又问妞妞:他们叫你“小塌鼻梁”,对吗?孩子摇头,生气地说:不对。我说:“他们骂人不对,你不用为他们的错误而过分地生气难过。”话已至此,不得不转向,开始温和拷问:“他们为啥骂你呢?一定有其原因吧?”妞妞稳住,一声不吭。

姨妈只好自问自答:他们骂你之前,你冲上去打了他们,是这样吗?妞妞突然冒出德语单词,大声地说:“Egal(无所谓)。”

妹妹在旁急了:“不是你非找姨妈诉苦吗?怎么又egal了呢?”我望向妹妹:“孩子也许不是这个意思。”

转头细问妞妞:“你说egal无所谓什么意思?是不是觉得你打他们egal无所谓?”我有意识地重复使用了中德文“无所谓”这个词语。

孩子频频点头,于是跟她耐心解释:男孩们欺负了你的“教母”,如果你觉得他们做得不对,可以报告老师,让老师批评教育他们;也可以用言语阻止或指责他们,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但你不能动手打人。他们骂你,事出有因,因为你先动手,他们觉得被你“欺负”了,于是回击你。

六、
学龄儿童的词汇量不够丰富,不足以准确地表达心声,需要家长仔细甄别,不妨刨根究底儿地多问几句,避免产生误会。
大雁与野鸭结伴畅游,吸引了孩子好奇的目光。

在国外出生成长的海二代往往中外文混杂使用。我们在家说中文,习惯成自然。小鹿幼时不由自主地夹杂德文,我们从不阻止,更不批评,尽量重复她使用过的德语词汇,准确无误地转换成相应的中文,继续用中文交谈下去。如果时机合适,就用双语重复她刚讲的德语,解释其中文词义,举例同义词反义词。如果孩子不耐烦,听不进去,或影响交流,就不啰嗦。

就像素质教育,学习语言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细水长流,循序渐进。我们通过口头聊天与微信对话,经年累月地与小鹿用中文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帮助她扩展丰富词汇量,提高她口语、阅读和书写的水准。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青枫树上藏小妞。

我们坦然承认和接受,哪怕我们父母双方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孩子除了在家讲中文,外部的语言环境是德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无论玩耍交友还是上课考试,统统使用德语。即便中文够好,充其量是其第二母语,德语才是他们的第一母语,这便是我们移民海外的代价。

七、
妞妞坐不住了,开始东歪西倒,妹妹喝其坐正,好好听姨妈训话。姨妈欣慰道:咱们妞妞不错了,懂得倾吐和寻求帮助,认真听姨妈讲了这么久的话了,可以休息了,去玩吧,只要妈妈记住就好。于是妹妹和我分享了她对孩子“受欺负”的感受,我俩看法基本一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自然不过,取难听的外号、互嘲对骂,动手打人、校园霸凌等各种问题,成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

即便在故土成长,同根同源,不存在人种、肤色、国籍、语言的差异,一样会遭遇类似问题。即便某个地域的乡亲邻里,甚至家庭内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无所不在。

妞妞送给本文作者的生日礼物《孔雀》,2020年画

发生各种不愉快,基于人性暗黑的一面,源于禀赋、教养、见识、格局的差异,是否投契,是否和睦,更多与个体有关。

善良、慈悲、高贵的人们不会歧视侮辱他人,无论对方是同胞还是异族。慷慨帮助过我,给予我善意与爱心的德国人多如牛毛,铭记、感谢、回报、书写他们还来不及,哪有时间精力去反噬计较那些刻薄挑剔的不快。

人生苦短,不为往事忧,只为余生笑。万里晴空无片云……

活泼好动的女孩在秋阳下翩翩起跳

生命中无足轻重的人事,不足挂齿,懒得费心劳神。充其量晒着太阳,喝着卡布奇洛,吃着提拉米苏,让情绪自然流动。将那些失意糟心的过往,变为故事,向知心朋友全然坦露,相视一笑,清空排遣,获取慰藉与力量。

* 摄影:杨熹/德国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