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法国华人墓地100周年!华侨的苦难史

作者:Regine Bogner  ·  译文: 轩乙阁
到法国北部度假,顺便去祭扫了坐落在小村庄Noyelle-sur-mer附近宽广辽阔田野中的欧洲最大的华人墓地。该墓地建于1921年,埋葬着838位中国劳工,警示着欧洲殖民历史中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已经持续了两年。在法国北部,英法联军正与德军交战。无休止的阵地战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为战争服务以及民用生产中,劳动力缺乏越来越严重。因此,英法决定招募中国劳工。法国合同招募约4万名中国劳工,英国约10万名中国劳工。他们就组成了中国劳工团,即CLC。

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体格健壮的男子才被招募接收,每天1法郎的工资。签约的人中只有15%的人能读写,更不用说讲外语了,这就促使他们只能任由军官们摆布,唯命是从。

运送劳工到法国使用的是船只,需要40天到3个月的时间。1916年8月,也就是105年前,第一艘载有968名劳工的船在法国马赛登陆。

 

其结果导致德国人袭击所有可疑船只,并于1917年2月击沉了载有543名中国劳工的阿托斯号船。鉴于此,英国人改变运输路线,跨越太平洋到达加拿大。然后,中国劳工从温哥华用严实遮盖的货车车皮,用6天时间,运送穿越美洲大陆,然后再继续乘船前往法国的海港城市勒阿弗尔。1917年2月,有25名劳工在零下42度的车皮里被冻死。

 

在法国,劳工们被安置在封闭的木制棚屋或帐篷营地里。所有与法国当地人的接触都被禁止。通往工作场所的运送过程都有人全程监控。劳工们实质上是被当作囚犯对待的。相比之下,英军指挥下的中国劳工团CLC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最艰苦的。

 

中国劳工的工作内容包括挖掘战壕、铺设和修复铁路线路和运输线路,以及在军备工厂中工作。虽然按照合同协约,禁止在战场上使用中国劳工,但是,这些中国劳工还必须清除地雷,回收尸体并埋葬他们。相当多的劳工在战场清理工作中成为炸弹轰炸的殉难者。其他的人则死于营地内爆发的瘟疫,就是后来被定义的 “西班牙流感”。

仅在中国劳工团CLC里,这类劳工的死亡人数在2千人至2万7千人之间。

从1919年起,大多数劳工返回中国,许多人因其经历而心灵受到创伤,也有些人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而投入到了当时新兴的革命运动之中。

大约有2000名中国人留在了法国,其中许多人参与了巴黎第一个中国社区的创建,最早的一个就是在巴黎的里昂火车站附近的中国社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反殖民主义运动。新的通信和运输手段促进了国际间的思想交流。法国是世界各地学生钟爱的目的地。

1916年,中法教育协会(华发教育协会)在巴黎成立,在其中介下,1919年到1921年间就有1600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来到法国,其中也包括周恩来和邓小平。在工厂里,学生工人们接触到了工人运动,还学会了群众政治抗议的方法。

1921年,周恩来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在法国巴黎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欧洲分部,距今恰好也是100周年了。

后记:
Regine Bogner是德国博登湖德中协会 (www.dcgb-ev.de) 的会员。她去法国北部度假期间,祭扫了这座欧洲最大的华人墓地,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