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满载歌德恋情: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此诞生

原名:夏绿蒂同歌德的恋情

作者:高蓓明

提起歌德的爱恋,还有歌德成名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夏洛蒂小姐”和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名言: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它一直为全世界的青年男女所传诵,自己也一直渴望能够去此事发生的现场参观一番。
运之神终于满足了我这一心愿,几年前的某一天,我随同城市报社RGA组织的《读者之旅》去了德国中部小城维茨拉,亲眼看到了“绿蒂小屋”,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原型耶路撒冷的小屋。
 

耶路撒冷的小屋侧面

 

耶路撒冷的小屋正面

维茨拉(Wetzlar),这座《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原汁原味场景地的小城,优雅、古典、亲切、安宁。维茨拉的街道,曾走过许多著名的人物;周围平静的房子里,发生过许多传奇故事。老城街道多数狭小,大街小巷,曲径通幽。从嚣闹的“卡尔·克尔纳环”到“长巷”的老街,小店密匝,面包店﹑咖啡馆﹑服装店排排坐齐,百岁老屋悠然其中,散发出历史的幽香,兰恩河中水流潺潺,河畔有美丽花圃,我们徘徊其间,流连忘返。
 
十三世纪,维茨拉市是皇帝直辖市,同法兰克福一样享有“帝国自由市”特权。1693年帝国最高法院从Speyer迁址来此直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帝国法院不仅处理棘手案子,也培养杰出法律人才。

 

当年的帝国最高法院,现在是一家酒馆

1772年5月,歌德奉父之命来帝国最高法院做实习生。然而,年轻的富家公子歌德,无心于法学或官仕,一心沉醉于诗画文学。这座小城不仅是德意志帝国最高法院所在地,也是生产铁矿的地区。古色古香的街道中罗列有许多史风韵犹存的木桁架房屋,这里最古老的木衍架房屋建于1356年,当时,那是面包铺子,现为文物保护建筑。

昔日的传统鱼市,及后右转几十步,是谷类和生铁市场。可以想象,从前的热闹地带,人群杂沓声、小贩吆喝声、车马扬鞭声,声声混杂;鱼腥、禾草和汗水的臭味,味味冲鼻。当时的谷物由乡村运来,在这里再由驴拉小车分装,出售,好一幅壮观的景象。

 
在耶路撒冷的小屋之前,导游为我们讲解。我看到有人站在小屋前默默地纪念。《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从欧洲到世界、从古到今,影响过多少人!还有许多少年为此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维特原型叫耶路撒冷,这个人的故事,值得说一说。他自杀的时候只有25岁,是维茨拉当年的一个年轻律师。他是新教牧师的儿子,在莱比锡读大学时认识了歌德,但他不喜欢歌德。而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也把他描述为敏感的傻瓜。他是诗人莱辛的好朋友,所以莱辛对歌德的这种无礼,也很愤怒。

因为耶路撒冷出身平民,所以在维茨拉社会中的贵族阶层遭受鄙视,更不幸的是,他爱上了他上司的太太,这是一种无望的爱情,这爱情将他的心破碎了。1772年10月29日,他在自己住的小屋里开枪打中自己,第二天死去。

 
因为不懂,所以无解,这样的情感会有多么痛苦?非得要用死来解决?生命难道没有爱情宝贵?如果这样的人能够跨过当年这个坎,到中年之后再来回望这段岁月,是不是会抿嘴一笑?笑当年自己的痴心?人家歌德不是后来活得好好地—一做了大官,游历意大利,收获了许多芳心,还在文学上成功地达到德意志巅峰。可是历来都有为情而死的故事,总是让许多后人怀着仰慕之情而唏嘘。

 

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当年有法译本,拿破仑一口气读了七遍

耶路撒冷自杀的小屋,在维茨拉的席勒广场五号,Schillerplatz 5,如今是博物馆,对他的故事有详细的描述,想要祭奠的人可以来这里参观访问,亲自体验一下《少年维特之烦恼》当中的真实场景。在维茨拉的墓地里,耶路撒冷墓前是各地失恋者朝圣的地方。
 
随着导游,一路来到谷物市场,一幢大屋高挂着法兰西一世的彩色塑像,那是1767年所建的歌剧院、舞厅兼餐厅,昔日上流社会人物在这里穿梭往来。1772年夏天歌德就在隔壁的大屋住了五个月。而在那个拐角的房子,是歌德姨妈住的地方,就在歌德所住房子的对面。

正因为这个姨妈组织的舞会,才让歌德认识了夏绿蒂。据说夏绿蒂的姐姐,同姨妈当律师的儿子订婚了,于是姨妈组织了这个舞会。舞会地处偏郊野外,歌德遂雇了一辆马车,带着舞伴顺道去接夏绿蒂一起赴会……以后的事情,我们多从小说里知道了。

 

夏绿蒂
兜兜转转,又来到了夏绿蒂小屋,屋前有一片庭院,四周围绕着一道厚石灰墙,院中是几棵茂盛的百年栗树,歌德在这里常常拜见年轻美丽的夏绿蒂,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故事主人翁维特邂逅夏绿蒂的美丽庄园也是指的这里。

这地方初看并不起眼,房梁上描有一朵红色的花,略为引人注目。大家安静地坐在夏绿蒂小屋前的栗子树下,听导游讲那过去的故事。话说歌德当年在这城里当法院实习生时,恋上了这个姑娘,并且吻了她。这在当时是绝对不许可的,因为夏绿蒂已经订婚,所以,歌德只好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维茨拉。

 

夏绿蒂小屋

如今夏绿蒂住的房间是博物馆。在这个房间里歌德度过许多充满幻想的时光,又带着失望逃离。现在的小屋周围一点都没有了歌德初恋时的浪漫情怀,维修所搭的脚手架破坏了我的缅怀之情。

 

夏绿蒂住的房间
据说,夏绿蒂后来去魏玛看望住在那里的妹妹时,又去探望过歌德。她去的时候已是63岁,那时,歌德已是个大人物了,歌德出于礼貌接见了她。但我觉得还是不见的好,让大家将美丽的回忆留在记忆中,不更好吗?试想,让一个老女人再去见面时,会是怎样的尬尴!好像同学会,再见当年暗恋的对象,觉得一切都不值了。
 
回程时,我们经过一个停车场,那里的墙上,画出了歌德当年恋爱的场景。许多人都有难忘的初恋,但是如果歌德后来不成名,那么这个场景也不会出名;如果歌德那本小说不出名,夏绿蒂也不会出名,歌德同她的恋情也不会流芳千古。
 
维茨拉是一个非常值得游玩的地方,不仅风景迤逦,古迹名胜,而且还是徕卡相机的诞生地。它是德国的光学重镇,名牌Hensoldt望远镜、Oculus 内窥镜、Minox微型像机,Satis-Loh镜片打磨机均出自这里,还有数不清的光学仪器工业,等待着知音前来问候。
 
不瞒读者,自己从来没有读过这么一本著名的小说,可是它与我却很有缘分。先是我买了一张碟片《歌德!》(2010)观看,刚好讲的是歌德在维茨拉的故事、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诞生、以及它所引起的剧烈反响。因为,我觉得,看电影比读小说来得更形象更过瘾。

影片中,19岁的夏洛蒂,天生丽质,遇见多情的诗人时,正是含苞待放的年华,她喜欢阅读,是位有思想的女孩,照料弟妹无微不至、关怀邻人,对生病的乡亲处处体现着爱心。但见小巷之隅阳光一片,洒落于木架屋前的盆景,影照着色彩缤纷的街沿,似一副浓郁的印象派油画;对面楼口传出孩子们阵阵的笑语,还有炊烟袅袅,这就是影片为我们营造的维茨拉古城的图景—-而震惊中外的爱情就发生在这里!

 

1783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插图,夏绿蒂站在维特的墓前
去年,承文友悦悦厚爱,赠送我她父亲——著名德国文学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亲笔签名的中文版《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鼓励我有机会应当好好地研读一下大文豪的成名作。
 
注:杨武能,2000年,获德国联邦总统约翰内斯·劳颁授德国联邦十字勋章。2009年,获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3年德国歌德学会向他授予歌德金质奖章,是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章的学者。2018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