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瑛子絮语】德国美女作家读《源泉》感悟:理想社会就是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

理想社会要让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

——读安•兰德长篇小说《源泉》有感

作者:刘瑛

 

《源泉》(英文《The Fountainhead》)是俄裔美国女作家、哲学家安•兰德(Ayn Rand,1905-1982)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作者因此声誉鹊起,美国多所培养精英的常春藤高校将此书列为学生的必读书之一。该书至今多次再版,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书之一。兰德是20世紀美国最为知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最为畅销的小说家。然而国内读者普遍对兰德十分陌生,究其原因,应该与她坚决反对共产主义、坚决拥护资本主义制度有关。
1982年去世的俄裔美国女作家、哲学家安•兰德Ayn Rand
     
安•兰德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在哲学和文学方面都颇有建树。“她崇尚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坚定地反对集体主义,“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引自网络介绍)。她的客观主义哲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成为无数美国青年和世界人物的偶像和精神导师。里根、基辛格、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等等都是她的拥趸。安•兰德一生著述百余种,根据她的生平拍摄的记录片和故事片曾获奥斯卡奖。1982年安•兰德去世后,美国创立了许多兰德书友会和专门研究安•兰德思想的机构。
     
从文学欣赏角度来看,《源泉》这本书比较“干燥”。有文学评论家评价这本书“文学性次于思想性”,也就是说,书中的思辨性大于文学性。作者似乎是尝试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她的哲学思想和价值取向,这大概与作者哲学家的身份有关。对读者而言,阅读此书的过程并不轻松。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常不得不停顿一下,琢磨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在文学作品多如牛毛的今天,这本书能一直长盛不衰,在美国的精英阶层深受拥戴,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本书从本质上彰显了美国精神和美国的价值观。
《源泉》中文版封面
《源泉》(英文《The Fountainhead》) 英文版封面
作为一部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主要人物并不多,故事情节也不算复杂,讲述的是一名建筑师霍华德•洛克与强有力的同行者彼得•吉丁和报纸专栏作家托黑的斗争经过。
    
按照概念划分,小说主要塑造了四个有著不同人生观的人物:一位是才华横溢、有着超群建筑设计理念、带有强烈个人主义精神的霍华德•洛克,一位是才气不够但善于阿谀奉承、左右逢源的投机分子彼得•吉丁,一位是善于利用集体主义观念控制他人的野心家埃斯沃斯•托黑,还有一位是善于用金钱逼迫他人改变信仰的“金钱至上”主义者盖尔 . 华纳德。
    
洛克在享誉全美的斯坦顿建筑学院学习,临近大学毕业的前一年,他被学校开除了。原因在于他坚守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拒绝接受学校因循守旧、陈腐过时的传统教学。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按学校的规定完成作业和考试,在被校长约谈时,个性十足的洛克公开称:“我本不应该等着你们把我撵走,我早就应该自己滚蛋。”在他看来,学院的教条对真正热爱建筑艺术的人而言,简直一无是处,禁锢创造力,更具毁灭性。他离开学校到纽约自己开业,又因坚持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不肯迁就客户而生意寥寥,最后沦落到不得不去采石场当工人。而跟他就读于同一所大学的吉丁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也来到纽约,八方玲珑,善于迎合,在建筑业平步青云。
      
就像所有出类拔萃的人都难免遇到嫉妒和克星一样,洛克也碰到了他命中的克星。他经历的两次官司,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个人有关。
     
被誉为“建筑业头号评论家”的托黑极其看不惯洛克的“坚持自我”,于是实施打击洛克的计划:他先是怂恿一个富翁去找洛克设计一座“人类的精神庙宇”,在庙宇建成之后,又怂恿这位富翁去状告洛克,洛克输掉官司之后再次失业。第二次官司,是媒体大亨华纳德欣赏洛克的才华,想请洛克为他的建筑项目进行设计。托黑得知后,暗中操作,让这个项目最终落入了吉丁手中。吉丁没有足够的才气设计此项目,转而寻求洛克的帮助,两人达成了协议。但在方案最终实施时,洛克惊异地发现,吉丁没有遵守承诺,他的设计被改动了,已不是他的设计理念,忍无可忍之下,他炸毁了这个这个建筑,引起一片哗然,最终被告上法庭。
     
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属法庭自我辩护这个章节。洛克在法庭上讲述了人类火种的发现,车轮的发明;文明的创造,人的源泉动力;“自我”的价值和人类必须对自己保持“真实”的必要…… 他还特别强调了创造者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直言在腐败的社会中他们要付出的代价。他以极其精彩的自我辩护,扭转了陪审团意见,被判无罪。这段自我辩护,可以看作是张扬个人价值的颂词。
     
作者借洛克之口,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类人:一类是具有创造力的独立的个人,他们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引擎,另一类人是对独立存在感到恐惧、只想依赖在集体中的平庸者和寄生虫。然而,集体主义并不是“明天的新秩序”,明天的新秩序应该属于独立的个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一部长篇小说,当然不能少了“爱情”这盘佐料。小说中写了洛克、吉丁、华纳德三人不同的爱情观,其中牵涉到一个关键人物:采石场老板的千金多米尼克•弗兰肯。多米尼克拥有出众的美貌,性格却呈古怪的多重性。一方面,她欣赏洛克的才华,暗中与他约会,对洛克的身体怀着一份渴望,却又帮助自己的老板托黑打击洛克。她倾心于洛克,却嫁给了善于钻营的吉丁。报业大亨华纳德遇见多米尼克,被她的美貌所倾倒,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于是,他通过一份建筑业的著名项目诱惑吉丁,让他放弃与多米尼克的婚姻关系,而吉丁果然按他的筹划这么做了。多米尼克认为华纳德的这种行径比吉丁更令人深恶痛绝,却出人预料地同意嫁给他。很快她就发现,笃行金钱魅力,相信金钱可以改变他人信仰的华纳德原来也很欣赏洛克的才华,是个有眼光、有原则的人。
安•兰德和卡尔·马克思,两位尖锐对立的思想家
 
很有意思的是,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报业大亨华纳德这个人物的行为做派,总是会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当今美国总统川普——这两人有不少相似之处。
     
小说的结尾对洛克来说是光明的:多米尼克最终回到了他身边,与此同时,他得到了一个设计摩天大楼的订单,得以建造一个“自我精神的纪念碑”。
而对于报业大亨华纳德来说,结局是颇令人玩味的:相信个人才华和金钱力量的大亨华纳德最终倾其所有想要支持洛克,支持他所认定的正义事业时,却失败了——败在处心积虑为攀登权利高峰一步步做着准备、善于不声不响控制他人、声称个人才华和能力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国家和集体主义才是人们归宿的托黑手里。
     
兰德是一位产生过巨大影响、值得仔细研读的作家。她的头像上世纪曾被印在美国人的T恤上、茶杯上,关注度极高。西方右派和左派对她的评价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呈现绝对的两极。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便在美国,她的一些思想仍然颇受争议。她思想中的矛盾与复杂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