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文,我的朋友
作者:黄亮
指导老师:丁成
今天是2017年7月9日,星期天,一个平凡而又意义非凡的日子。
“铃铃铃”清脆的铃声八点钟准时把我叫醒。今天这个铃声对我来说又一样又不一样。一样,是因为他每周日会把我叫醒,让我抓紧时间去中文学校;不一样,因为今天的铃声代表着我人生中的重要一站——我上了十三年中文课的最后一课。异国他乡的中文学习,早已成为了我的好友,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窗外,许多邻居的小孩儿在草坪上无忧无虑地荡秋千、捉迷藏,我想起了十三年前的自己,那时我才四岁半,每周日就开始上中文课。虽然我当时还不懂中文的重要性,而且中文课不是必须上的,但在初期的小班,老师非常耐心,经常领我们做游戏,还给我们发小点心和糖果,课堂上充满了乐趣,给我留下了短暂但非常美好的回忆。不过现在没时间再提起我以前的回忆了,今天是我最后一堂中文课了,得赶紧去上课了,不能迟到啊!
匆匆吃过早饭,背上书包,跳上车,就和老爸急急地出发了。从我家到学校开车一般要四十分钟,碰上运动比赛限行或堵车就要一个多小时。如果爸妈有事, 我就要自己坐公交去,中间要倒两次车,有一次地铁修路,竟然倒了四次车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到学校。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今天回头看看,竟然都十三年了,想想真是很辛苦。然而,这些却比不上继续学习中文过程中的烦恼和艰辛。
随着中文的程度加深,我失去了最初学中文的愉快,反而组词、造句、读课文、听写、背诵、复习考试,还有最头疼的作文,每周不断重复着,就像现在沿途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景致,每周不停地循环往复着……我逐渐地对中文失去了兴趣,好几次也考虑和有些朋友一样半途而废。当时,在家长一遍又一遍地劝说下,虽然那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道理我似懂非懂,但最终还是坚持着每周驶过那相同的路线,坚持着每周日来上中文课。几年坚持下来,我中文水平不断提高,中文也不再枯燥乏味,慢慢地能看懂中文报刊杂志,和国内的朋友也可以自如地交流了。两年前,我转到了丁成老师的“古文观止”班,开始学习中国古文经典。
想着想着就到学校了,今天上课的教室在顶层,五楼。我连跑带跳一路冲了上去,边跑边想,顶层,是不是也意味着我现在也正学习着代表着中文最高境界的古文啊呢?走进教室,发现课堂里有不少新面孔。原来今天并不学习古文,而是讲解轻松实用的三常(中国地理常识,中国文化常识和中国历史常识)知识,准备下学期参加国内的竞赛。唉,我多么希望最后再听丁老师讲一篇古文啊。人们常说,中文之美美在古文,这是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话虽如此,复杂的句式、各种不好理解的语法现象、从未见过的通假字使得学习古文是成为一件非常费时间,非常艰苦的事情。幸好,丁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才生,知识渊博,通晓古今,善于找出重点,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我们很容易地记住了这些文章的精华。两年下来,《阿旁房宫赋》《劝学》《出师表》《师说》《陋室铭》《岳阳楼记》《兰亭集序》等数十篇传世佳作就这样通过一句句经典、一个个小故事、一次次背诵、一堂堂深入浅出气氛活跃的课程被我们所熟知、理解。在学到的不计其数的经典名句当中,我通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真正地认识到了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历经风雨,才有见得彩虹的喜悦。啊,这不就是在说我十三年的中文学习吗!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随着丁老师的一声“下课”,意味着我历时十三年的中文课结束了,也代表着我努力坚持了十三年的汉华中文学校中文学习结束了。感谢父母、老师的付出,同学朋友的鼓励,使我能坚持中文学习直到高中毕业。这虽然是我在汉华学校的最后一课,但也是我继续学习中文的新起点。
中文,我的朋友,感谢你一路相伴十三年;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同行,走向更远!
即将走完十三年中文学习的旅程,小作者在分别的路口书写下恳切的文字。他赋予了“最后一课”以深厚的感情:对中文的理解,对老师的敬佩,对父母的感谢,对同学的眷念都洋溢在字里行间。他抒发情感自然而真切,采取意识流动的方式,在点点滴滴的叙述中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他充满魅力的十三年。
本文的巧思耐人寻味。从叙事视角来看,文章的框架结构十分简单,只写了从起床到上学,从上课到下课的简单过程。但小作者采取插叙的方式,用心理意识流的手法,把十三年漫长的学习过程浓缩到了这个星期天的活动中。文中有三处重要的插叙。一处由“窗外,许多邻居的小孩儿在草坪上无忧无虑地荡秋千、捉迷藏”引出对“十三年前的自己”的回顾。此处兼用对比的手法,点出中文学习的起步。第二处由“到学校开车一般要四十分钟”引出学习的艰苦和旷日持久。此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是怎样在艰难和犹豫中,最终“坚持着每周驶过那相同的路线,坚持着每周日来上中文课”的。第三处则通过意外上“三常”课时,自己的一句感叹“唉,我多么希望最后再听丁老师讲一篇古文啊”,引出自己在古文观止班的学习经历。此处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对古文的认识和学习的内容,描写了丁老师的学识和自己对老师的敬佩之情,感恩之心。其中,对荀子《劝学篇》的引用又回扣了“经风雨见彩虹”的认知,深化了坚持才能有所得这一主题。
“这虽然是我在汉华学校的最后一课,但也是我继续学习中文的新起点”一句,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中举足轻重,也极为巧妙。这句话既从回忆转回到现实,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又用“新的起点”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进一步深化了“坚持”的主题。
跟如此优秀的中文老师学习了多年汉语,小作者起笔落墨的娴熟流畅实在令人激赏。
为了激励德国华裔青少年积极学习汉语,克服汉语写作的困难,使之成为中德友好交流的重要桥梁,本报新辟“小荷文苑”栏目,向18岁以下华裔学生征集各类优秀作文登载发表,并适时评选出 “华商报小荷文苑佳作荣誉奖”,颁发证书奖品,以资鼓励。与一般作文栏目不同的是,“小荷文苑”文稿由吴垠老师编辑并附以推荐理由后登载,推荐评语既表达对小作者的肯定,也便于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其优点,从思路、文辞、写法等方面受到启发。“小荷文苑”作文的题材、体裁和立意均不限,是华裔青少年张扬个性,充分展示成长风貌的园地。18岁以下华裔青少年可将作文投稿至电子邮箱:wuyind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