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学府、民企共建中医养生国际平台
作者:程丽琴
健康和长寿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关注点,是人生最可贵的财富,是人类自古以来热烈追求和奋斗的一项基本目标。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医学,发展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学。国际上人们对中医养生也越来越推崇。中医养生走向国际,各国友人专程来中国学习中医,已成时尚热门。中医及养生教育培训也是随着而来有待于导向和解决的迫切课题。
德国Dietfurt中国城中国之夏开幕式,程丽琴女士为院长们致辞翻译
中医养生在海外的发展
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真正拥有高等教育。历年来,中医药大学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药学为宗旨,为国家医药事业不断输送人才。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然而从古今中医成才的规律来看,往往“大器晚成”,须得健康长寿方能成良才。因而中医人才培养,基于社会养生的实践。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由国务院侨办推动“海外惠侨工程”,“中医关怀计划”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旨在为海外侨胞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国务院侨办一直关心海外侨胞的健康福祉,致力于扶助海外华侨华人事业、推动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
将中医医疗养生推向国际,国内外各界从政府学府企业到民间已致力多年,成果累累。其中之一是北京中医药大学1991年在德国合作建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文摘)。
河南中医药大学代表团向德国Neureichenau市长赠送纪念品
河南中医药大学代表团向国际培训中心赠送书法纪念品
医院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在德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其创新实践也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探索的;它也是中国高等中医药学府与西方企业家合办中医院的成功范例,其先驱涵义匪浅。原任院长廖家桢教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现任院长戴京璋教授(中医糖尿病、肾脏疾病专家)为该团队的中坚旗手,为医院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院现在已成为中国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项目建设单位,国家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的典范,受到全国中医药界各级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也是他们出国考察的重点单位。
海外中医药行业,从业者海外华侨华人为其主力军,除少数正宗学府,不乏草根介民。海外中医药界华侨华人不仅以此谋生,而且在宣介中医文化、展示中医医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等做出了的积极贡献。从本土化接地气的角度分析尚有优势。
“青红夫妇”助力中医推广
其中,也是在1991年,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隋青波和杜红,当年的赤脚医生和理疗医师,在中德奥三国,借二山一城,中国崂山,奥地利黑山,德国中国城,扎营安寨。30多年来,致力于民间,社会,基础和实践,牢牢把握中土养气调神正道。防治康复以扶正祛邪为中坚。依照医养一体为基本宗旨,以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整合学府颁布社会流行的修身养性和康复方法措施, 发展和编制了以健康和防治康复整体效应为经纬多种培训教程和方法如气功入静、太极拳、推拿按摩、经络健身球及太极白龙球(柔力球)和医养饮食等等。它们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充实于医养一体这个古老而又新颖的中心学科。
今年6月至7月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教授一行应德国崂山养生中心和奥地利国际培训中心的邀请,前来实地考察研讨,并签署了相关的学术合作意向,这对海外中国人的中医养生事业是极大的支持。
合影留念
两个不同类型的成功范例
从广义社会学来看,中医尤其是中医养生还不只是一门单纯的医学学科,而更多地属于社会的科学。事实证明,中医的人才无济于西化的学府殿堂,而是出于中医养生社会的培养。即中医教育需要生还于社会养生,服务于社会的大众。通过中医学者服务社会养生防病,使全民都达到身心健康长寿,才能展现中医养生的大智慧和大格局。
许二平校长和隋青波代表签署河南中医药大学 德国崂山养生/奥地利国际培训中心共建中医养生国际平台意向书
中医养生教育和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主客体的融合,即学者自我本身,即是学研的主体,又是被认识的客体。中医养生的人才本身就是社会的健康代言人,应成为医患病人自我康复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