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华女财富|一位酷爱艺术与收藏的华人女艺术家黄梅…更美好

 

 

编者按:

黄梅博士是德国《华商报》的资深撰稿人,2012年至2013年,《华商报》创办人修海涛邀请黄梅连续25期连载了其第一本自传故事《邂逅》。

黄梅博士

2022年三·八妇女节,黄梅不辞辛劳,为北京大学燕园四十年公众号撰写了万字长文 , 《独立着奋斗着爱着》 ,分享自己的生命观与独立观,同时又应邀为《华商报》主持了2022年三八妇女节系列稿件。分别撰文配图,展示德国艺术界女性的独立观点与风采。

文章在我们的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很多读者提出真切希望,希望黄梅能够提供艺术与收藏的系列文章。

在此,黄梅先为大家献上她创作的这篇文章。

衷心感谢以上各位参与到2022.三.八文章系列的女艺术家。
世界顶级艺术大咖

熏陶我们的气质

美国艺术家乔治亚·奥吉夫 Georgia O’Keeffe,1887 – 1986),当然买不起她的作品,我20岁时就买了一本她的画册。
2015年《大爱无疆-香港首届国际女性当代艺术展》的学术论坛, 我应邀做了《全球女性艺术的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我介绍了五位德国女性艺术家前辈,汉娜·霍克(Hannah Höch,1889-1978)、梅莱特·奥本汉姆(Meret Oppenheim,1913-1985)、瑞贝卡·霍恩(Rebecca Horn,1944-)、凯瑟琳娜·西沃丁(Katharina Sieverding,1944-)以及凯瑟琳娜·弗里斯科奇(Katharina Fritsch,1956-)。同时介绍了五位美国女性艺术家前辈乔治亚·奥吉夫(Georgia O’Keeffe,1887-1986)、汉娜·威尔科 (Hannah Wilke,1940-1993)、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1939-)、吉娜·佩恩(Gina Pane ,1939-1990)、卡洛李·史尼曼( Carolee Schneemann,1939-)、辛迪·舍曼( Cindy Sherman,1954-)。
更进一步我还介绍了其它世界各国的女性艺术家前辈如佛里达·卡罗( Frida Kahlo,墨西哥)、小野洋子 ( Yoko Ono,日本)、翠西·艾明 (Tracey Emin ,英国 )以及皮皮洛蒂·瑞斯特 ( Pipilotti Rist,瑞士 )等等。
翠西·艾明 (Tracey Emin ),英国女艺术家,如今她患了癌症也敢于公开,艺术给予她勇气与力量。
因为所介绍的国际女性艺术家年龄长、咖位高,离我们天高地远,实现不了对原作的欣赏,也无法实现直接的交流,更难以实现收藏的愿望。但是对她们作品图片欣赏依然可以熏陶我们的气质,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史。
这次我第一个系列专讲中国以及欧洲各国当下女性艺术家的作品,那些也可以收藏的作品,并结合世界经典名作来讲,能把一幅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据为己有”, 那也实在令人激动。
为什么我家的门槛

被踏破了

比如我自己,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柏林,拥有一套不错的公寓,这真不算什么,有豪宅的人还多了去了。但是因为我自己收藏了一些世界各国当下的艺术精品,这不仅让我自己赏心悦目,心灵获得共鸣,而且也意想不到地获得了很多赞誉。有一次我家的
门槛都被踏破了,那是为什么?
2017年,作为庆祝中德建交45周年框架下的重点项目——“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由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和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和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教授担任总策展人,于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启幕。
展览是德国当代艺术迄今在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展示,囊括了德国1950年代至今最具影响力的55位艺术家的近320组作品,组成7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学术主题展和一场学术论坛,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红砖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元典美术馆和白盒子艺术馆同时举办。
而作为活动最主要的场馆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心展厅最中央悬挂的就是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 )的这幅作品,因为他和德国当下艺术界泰斗级第一号人物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同姓的缘故,在中国艺术界被称为小里希特,小里希特与JONATHAN MESSE 和 Neo Rauch 被称为德国当代艺术,中流砥柱三驾马车,中国的中青年艺术家非常赞赏他。

Daniel Richter 丹尼尔•里希特 Phienox 菲诺克斯 oil on canvas 布面油彩,252 x 368cm 2000

Deichtorhallen Hamburg / Sammlung Falckenberg汉堡戴希托美术馆 /法尔肯贝尔格收藏

此时,黄老师的工作室里面收藏了一幅小里希特200x397cm的作品,比中央美院悬挂的这幅看了还过瘾, 这个信息不胫而走。那段时间,我的工作室简直是门庭若市,门槛都被踏破了,真是绕不过去,为此还举办了一期中国青年艺术家隔空对话小里希特的私人沙龙,现在网上还能搜到当时美术界媒体的多个报导。

《极端启动》

油画颜料与油漆  200X397cm

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德国)

当我现在偶尔提到我有的为数不多的几件藏品时,业界人士也总是竖起大拇指。

艺术与收藏系列文章

欣赏作品的来源

2015年香港女性艺术家研究会 举办首届《大爱无疆——香港首届国际女性当代艺术展》,2018年举办了第二届香港国际女性当代艺术展 ,我都担任特邀策展人。
2021年香港又推出第三届全球女性当代艺术线上大展,我与在美国工作20余年回到德国的Adela Holmes 女士以及Dr.Max Harms博士组成策展团队,从300份欧洲优秀职业艺术家中遴选, 并与香港策展团队一起,最后确定30位具有代表性的、正在创作第一线的、正当年的国际女性艺术家极其作品参加这个线上展览。
她力量(Her Power )2021年线上展览在香港天趣艺术、大陆Her Power以及大陆雅昌艺术头条同步推出,展示中国以及世界数10个国家的作品,在国内和香港获得极大的反响。其中欧洲30位艺术家的作品分5个系列尤其受到好评,阅读点击超过30000人次,获得极高的专业评价。
她力量(Her Power )德国艺术家应邀2022年参加香港世界级艺术博览会—— Art Central。
2022年,我们同时联合柏林艺术家协会共同继续推广中国与世界各国当下的优秀女艺术家。
在给《华商报》的系列文章中,我挑选其中最优秀的几位来介绍。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与支持世界优秀女性艺术家!并通过艺术的鉴赏与收藏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美更好。
现在我先举例几位:
1

Afarin Sajed

阿法林·薩傑迪

1979年出生於伊朗設拉子,現工作生活於德黑蘭。阿法林·薩傑迪的作品更接近超現實主義。她專注于描繪充滿戲劇感的人物,我們能在其中看到日本戲劇的靈感與西方宗教藝術的象征。她畫中的角色通常是高貴的、驕傲的、沉默的,眼神深沉,魚是她作品中的主要象征之一,并使得她的大部分作品更接近超現實主義或流行超現實主義風格。
阿法林

《如同國王 Like a King》100 x 100 cm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2013

《當代動物 Contemporary Animal》,150 x 150 cm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2013

2

Karla Marchesi

卡拉·馬爾凱西

1984年出生於澳大利亞,於2004年獲得格里菲斯大學昆士蘭藝術學院的美術學士和美術榮譽學士(2007年)學位。還曾獲得諸多獎項,包括:Redland藝術獎(2010年)、威爾遜視覺藝術獎(2012 年)和澳大利亞藝術委員會早期職業新作品獎一等獎(2013年)。她的作品被昆士蘭大學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和幾個地區畫廊等許多公共機構收藏。

《心靈小偷Psychic Shoplift》100 x 90 cm

亞麻布上油畫,oil on linen,2021

《吸引力法則 Laws of attraction》

160 x 150 cm

亞麻布上油畫,oil on linen,2018

当然,我们更多地还是介绍柏林的、德国艺术家的作品,因为我们大多数的读者和单位还是在德国,我们在德国工作和生活多年,可以通过这样的鉴赏实现与德国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交上艺术家朋友。
3

Lisa Woelfel

麗莎·沃爾費爾

1988年,出生於巴伐利亚施韦因富特,曾获Eb Dietzsch绘画奖提名,以及2015年纽伦堡新闻艺术奖先进奖。
丽莎    
《剪脚指甲的女人》
这幅作品是由德国女画家丽莎·沃尔费尔创作的。
创作灵感来源于她上美术学院的时候,打工挣钱在办公室上班时,因为整天坐着,腿脚血液不流通而经常发麻,脚麻的时候她感觉自己的脚好像都变长了。
所以您看,这个作品里的女孩的脚啊,超长。这就是创作中一种夸张手法,突出要表达的感受。您再看,画中的女士正坐在家里剪趾甲,而座椅却是办公椅。她正在用锋利的剪刀剪着自己的脚指甲,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剪到自己的脚,还是说她本身就想把这无限长长却麻木的脚剪掉?作者用画作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办公室和加班给自己身上带来的麻木与心理带来的麻木,想要剪去却面临着可能是血的教训的矛盾心理压力。
您看,这幅作品画面大部分是绿松石色,带有很多喷雾,层次丰富!
画面的另一种颜色- 橙色呢,是对绿松石色形成一种补充,就像内心抱怨的女士还是有些年轻的梦想和俏皮。
画面剪刀的锋利与人物的柔软形成对比,亚麻画布的柔软与黑色的木炭笔的生脆也形成对比。
丽莎的这幅作品现在德国估值4万2千元,在参加完今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后就应该涨到6万了,这样一位科班出身,年轻又有才华的画家再过几年8万。
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向大家介绍艺术史、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这样融知识与具体欣赏于一体,比较好理解与接受。
艺术鉴赏与收藏

是一种生活状态

2022年,人们真想从疫情中挣脱出来,但是战争又来了,东航飞机又失事了。天空,不再是祥云悠悠,大地,不再是和风习习。亲人互相残杀,朋友互相声讨。我们的心灵,或许还需要保留一个宁静的角落。
艺术鉴赏能力,除了个人审美偏爱上的不同因素外,往往还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在学识上的修养。这种能力和修养是建立在足够的认知上,拿一幅绘画作品来讲,要对它的色彩、笔触、造型、线条、块面、构图乃至表现形式来作出高低评价,必然建立在对要素的认知度上。
一个在生活中有着丰富阅历的人,他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对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有帮助,构成了其审美理解的更内在的深层因素,毕竟艺术源于生活。
一个人选择了艺术品收藏,实际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状态。艺术品收藏的价值取向首先会受到收藏者自身文化修养、收藏品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在地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艺术品收藏既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至于是否又是一种投资方式,在此先提请读者谨慎。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提升自己。
如果要问系列文章何时开始,那就4月初母亲节的时候当作一件礼物吧。
结语:当你20岁的时候,人们说你漂亮,那不是你漂亮,是20岁漂亮。当你40岁的时候,人们说你漂亮,那是40岁和你都可以漂亮。当你60岁的时候,人们说你漂亮,那不是60岁漂亮,而是你由内至外散发了美与爱,通过艺术与收藏,你一定会越活越漂亮。
怀念《华商报》创刊人修主编

谢谢《华商报》给予我这个平台,也是一个重任。是的,我和修海涛主编在1990年就认识了。那年,我们在美丽德国大学小城明斯特相识。
修总过早地离开我们,但他一直在我们很多朋友的心中,也在我的心中。我们纪念他,我这个人喜欢做实事,我希望《华商报》,这个修总创立的,德国华人最资深的媒体办下去,越办越好,越办越强。看看我能做点什么。
以前其它工作也确实太忙,尽管疫情开始后我原来一些中德文化交流的项目绝大部分都停止了。但是,2020年和2021年我都在忙于柏林mmae720 全新公益艺术空间的打造,现在新的公益艺术空间也落成了。有时间和精力为华商报撰写艺术与收藏系列文章了。
黄梅(Dr. Mei Huang)

她的事业足迹遍布于全球十多个国家,她是成功的国际美术展览自由策展人、大型文化项目策划、学术研究者、译者、著名美术作品收藏者……,现任德国艺术与教育国际交流促进会主席。新冠疫情期间她还在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创立高端的mmae720 公益艺术空间。

2013年底,她的第一部自传小说《结婚话语权》在中国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香港凤凰读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2018年第二部自传小说《向死而爱》(天地出版社),在中国出版之后,澳大利亚出版社 heartspace 被这位中国女子的传奇故事所震惊,立即购买了版权,2020年英文版《Reflections, love until Death》在澳大利亚出版。

根据小说《向死而爱》自编、自导、自演的公益摄影与视频。

拍摄与剪辑:Giovanni De Feo

黄梅在艺术创作中
广 告 时 间
图片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