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小 轶
接种 Moderna 的新冠疫苗
近日,在疫苗怀疑论者的圈子常常可以听到“数据灾难(Daten-Gau)”这一关键词,“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调低疫苗有效性”的消息也是非常醒目。
作为德国最权威的卫生机构,RKI,每周四会公布当前新冠疫苗接种有效性的统计结果。一般来说,每周出现较小的波动是正常的。但在最新一期的报告中,数值出现了与前一周相比异常大的变化。
这一次公布的有效性总体下降了六个百分点。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之前提到疫苗可以将严重疾病的风险降低95%,而现在该值是89%。对致命病程的保护从之前的93%下降到了88%。
为何有效率的统计结果突然下降,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疫苗接种状况的缺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疫苗接种有效性应该如何计算。
疫苗接种的有效率表示轻症、重症或致命等感染情况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少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的百分比。
例如:我们统计一段时间内10万名未接种疫苗的人和10万名接种了疫苗的人。如果未接种疫苗的人有100例出现症状,而接种疫苗的里只有20例,(100-20)/100可得有效率为80%,即接种疫苗使患病风险降低了80%。
也就是说,为了精确计算有效率,我们必须知道每个有症状的感染者是否接种了疫苗。
问题是:疫苗接种状态并不总是很明确。
据RKI的说法,自2月以来,约有五分之一报告病例中缺少疫苗接种状态的信息。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完整的病例数已经不断减少。但在7月和9月间,仍然有6%到10%的报告感染者缺少是否接种了疫苗的信息。
诱导结果的算法:
有两种类似的计算方法可以绕过缺失的接种信息:一种是忽略疫苗接种状态未知的病例,只计算信息完整的已知病例。一种是假设有多少未知病例发生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以及有多少未知病例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
而RKI过去采用的是第三种算法:它把疫苗接种状态未知的病例直接算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换句话说:未接种疫苗人的病例数被人为增加,而疫苗接种后感染的数量被减少。结果就导致了对疫苗接种效果的高估。
RKI已经不是第一次采取误导性的算法处理疫情数据。直到今年7月初以前,计算疫苗接种有效性的另一个参数也是有问题的:RKI采用了更高的预计疫苗接种率,使有效性结果高出几个百分点。在被媒体发现这一问题后,RKI随后调整了其公式。
此外,RKI对于其他数据的掌握也存在困难。《明镜周刊》曾在一年前报道,官方报告的新增感染7天发病率在几个地区都有系统性低估的现象。在这一视角下,住院率等其他数值很明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RKI报告的数据几乎失去了意义。
RKI的解释:
9月中旬《明镜周刊》曾询问了RKI,为什么他们将疫苗接种状态未知的感染者算为未接种疫苗。RKI回复称,如此计算可以与报告的其他数据具有“更好的可参照性”。
根据RKI的说法,他们已经检查过这种算法“对有效率可能失真的影响”,结论是“相当小”。但他们已经修改计算方法,未来将排除接种状态未知的病例。
目前这一修改已经体现在这一周的报告中。排除了信息不完整的病例后,各年龄组和各项影响中,有效性值均下降了1到6个百分点。RKI也对媒体确认了这一原因:“我们认为下降主要是由于这一变化。”
虽然官方的报告每次都指出各项数值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然而,正是这些数字被用作支持接种疫苗的论据。尽管RKI过去的算法低估了疫苗保护率,但反疫苗运动者夸大这一事件显然也只是为了通过指责政府机构的操纵和粉饰数据,宣传反对疫苗的主张。
RKI在下调了有效率后,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仍然可以归类为非常高”。更正没有改变这一事实。如果将根据疫苗接种状态的病例数进行比较,那么疫苗接种的保护效果显而易见。
过去四周每10万人感染率。红线代表未接种者,灰线代表接种者。
如果对比重症和死亡数据,接种疫苗的人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之间的差异则更加巨大。疫苗可以挽救生命并保护医疗系统毋庸置疑。
新闻资讯来源:
www.spiegel.de:Corona-Vakzine Warum das RKI die Impfwirksamkeit nach unten korrigierte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