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冷却水被日本政府排向大海 中国德国加拿大美国是重灾区

综合报道:晓棠

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下午两点46分,日本东海岸发生有史以来最强烈的地震。
2011年的地震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强的一次地震
这场9级的地震震感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日本本州主岛,造成18000多人死亡,并将整个城镇从地图上抹去。
在福岛核电站,巨浪冲破防线淹没核反应堆后引发重大灾难。当局彼时设立隔离区,但随着核电站的辐射泄漏,隔离区范围越来越大,迫使15万多人撤离该地区。
11年后禁区仍存在,许多居民未返回居住。直到现在,日本发电厂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Tepco)仍不得不用水冷却被毁坏的三个核反应堆。这些反应堆每天产生约140吨受污染的核冷却水,而这些水被过滤并储存在1000多个水箱中。
海啸越过海堤击中了核电站
问题是,这些水箱的容量将在今年秋天用完!然后新生成的核冷却水又该存储到哪里?这十一年来的核冷却水又该如何处理?
根据德国媒体报道,一条深12米、长约1公里通常大海的管道将在福岛核电站修建。建成后,一百万吨受核污染的冷却水将通过这条管道排入大海。
对于核冷却水的处理排放,这其实不是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因为,在所有核冷却水被排入大海之前,将需要大约40年的时间。但对于日本政府来说,这个方案确实是最省钱且对日本本土影响最小的方案 

东电负责福岛核电站拆除新闻发言人小林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正在钻探和勘探海床”。
而德国媒体报道的这个管道只是几个施工管道项目中的一个,“一个更大的管道将在2022年春天修建。”
按照东电的说法,该管道将完全在海床下运行,建造必须保证其在地震或海啸中不会被震坏,也不会被海水冲坏。
民众反对
其实,管道的建造并未是关注重点,而是核冷却水是否会污染大海?是否会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排向大海的确省钱,也是不会对日本本土造成影响,因为东电一再强调:由于管道中的水是在离海岸一公里的地方排入大海,因此不会因为水流而流回海岸,回流日本。
那么是否会对邻国,如中国、韩国造成影响。因为是排向大海,是否还会对德国造成影响呢?
小林也坦言,该项目的挑战在于其他方面:“从技术上讲不是大问题,但民众对钻井仍有抵触。渔民们担心海水受到污染,我们正在提供有关建设的详细信息。”
海啸导致核熔化和多次氢气爆炸
虽然,日本民众非常反对此管道的修建,但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东电已经在建造一个大厅,称将“净化”后的核冷却水与海水混合和稀释,然后再输入管道。
相比日本国民,更该担心的是邻国的民众。
无害能饮用
小林认为,与食品一样,日本为自己设定了核冷却水的排放标准。当核冷却水被排放时,它只含有少量的氚(核元素)。“全球氚污染水的标准是每升60000贝克勒尔。但我们排放的水每升只有1500贝克勒尔。”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日本政府还制作了核废水排放宣传片,称经处理过的污染水能饮用,对人体无害……
日本宣传片中表示,净化后的核冷却水可以饮用
此外,为了强调核废水处理的标准符合国际标准,日本政府称:从2023年起,福岛核废水的排放不会任由东电说了算。“一个独立的机构将对排放的冷却水进行分析,以确保其透明度。” 

对中国的影响
尽管,东京电力一再保证通过此管道排放的核废水是符合标准的、“无害”的。但东京电力之前的黑历史让人很难相信他们的承诺,比如,之前排放的核冷却水就没有像声称的那样被净化。
德国《今日新闻》报道:福岛核冷却水将通过管道排入大海
尽管世界各地的核电站都会将含有氚的水排入大海,但东电的行为还是遭到了邻居中国和韩国的强烈怀疑与批评。
据悉,如果核冷却水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岛之外,那么,在黑潮延伸体及北太平洋亲潮洋流的持续作用下,核废水含有的核物质主体将向东扩散,加拿大和美国西海岸将是主要受影响区域。
同时,有一部分核废水通过西太平洋潜沉过程影响中国海域。但专家认为,核废水对中国的影响是在几年以后,“具体的影响还有待观察,有待进一步评估。”
对此,小林认为,“我们很难直接向邻居们解释这一点。作为造成核事故的公司,他们不会愿意继续信任我们也是正常的,但希望日本政府对此能多做一些说明上的努力。”
一些科学家认为巨大的海洋会稀释海水,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风险很低。但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表示,这些水含有可能损害人类DNA的物质。

 

新闻来源
https://www.tagesschau.de/ausland/asien/japan-fukushima-tunnelbau-kuehlwasser-101.htmlhttps://m.focus.de/politik/ausland/widerstand-im-in-und-ausland-trotz-protest-japan-will-radioaktives-kuehlwasser-aus-fukushima-ins-meer-leiten_id_34353028.html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