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高傲冷漠从何谈起?恐惧所致!

原标题:德国人真的高冷吗?

作者:丛灵生

 

德国这个高冷民族,似乎一贯被地球村人民默认为鄙视链最顶层的人,外国人在德国马上会被踹入下九流阶层,无论外国人是移民来还是在德国本土出生,只要生就了一张外国脸,那你这辈子无论德语多么呱呱叫,读书多成功,你的身份似乎永远都是“外国人”。前一段闹的沸沸扬扬的土耳其后裔球星厄奇尔事件,令人惊叹不已,厄齐尔说“我有两颗心,一个是德国的,一个是土耳其的”,估计他本意是想对出生地德国和祖籍土耳其都热爱吧,可是最后闹到他黯然退出德国国家足球队。如果让心理学家解释,可能心理学家会从厄齐尔在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方面进行探讨。

球星厄奇尔(Mesut Özil)

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德国大城市里面还好,倘若生活在德国农村,那么你有很多机会能感受到对面迎面走过来的德国人,距离百米开外对你的那种鄙视。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偏激,大部分德国人还是友好的。笔者曾经小心翼翼试探性地和周围德国人讨论,为什么外国人很难融入到德国?而世界人民移民到美国,几乎从第二代移民开始就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典型的例子比如艾森豪威尔,他虽然是德国后裔,但在二战期间轰炸祖辈的故乡毫不手软。还有川普,他爷爷是德国人,可是他却认为自己是百分百美国人,与德国交涉起来似乎丝毫不会考虑自己祖辈是从德国出生长大,脑袋里面没有“故土”的概念。笔者周围的德国人基本上都是抱怨外国人来到德国不“主动”融入到德国社会,搞小圈子,不“主动”接受德国文化。

有些外国人在德国觉得受歧视,殊不知,德国人民自己也互相鄙视:德国国土虽然只相当于中国云南省那么大,但是在比日本还小的这片土地上,由于宗教,德语方言,战乱不断等的原因,也逐渐造成了德国人互相的鄙视链。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德统一许多年了,德国人的头脑里,仍然存在着一座无形的柏林墙。东德人去到西德打工,东西德人互相看不顺眼,彼此指责对方不懂装懂。东德人也在抱怨自己成了联邦德国的“二等公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看来统一不只是国土面积的统一,更多还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统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笔者有个东德到西德打工的朋友,她在西德蛋糕工厂打工十六年,却没有交到几个西德朋友,仅有的几个所谓朋友,也只是偶尔一起喝几杯而已。她说一有假期她就回到东德去,那里的亲人朋友们更加有人情味,人们经常互相走动气氛更加温馨。在西德似乎强调“万事不求人”,每个人似乎都活在一个靠自己解决一切问题的孤岛上。很多西德邻居一辈子,互相都只是各自站在自家花园里彼此聊几句天气花草,从未进入过对方的家门。“距离感”对于西德人非常重要,就拿女性化妆来说,在中国女性化妆几乎都是为了使自己看上去更美,涂上腮红画上眼影扑上蜜粉,遮盖瑕疵努力追求“网红脸”。而在德国,很难在大街上处处看到打扮入时不化妆精致不出门的女性,有些德国女性只有正式活动时才化妆,为了涂上一个面具,造就距离感。

带着好奇,笔者学习了一下德国历史和地理,德国处在欧洲中部,历史上欧洲的重大战役,德国从未缺席,无论是西打东还是东打西,北打南还是南打北,德国都是必经之路,素有欧洲十字路口称号。德国四周强敌环伺,史称“四战之国”,北方有丹麦瑞典,东方有北极熊俄罗斯,西部有欧洲大陆老牌帝国法国,隔海相望还有日不落帝国英国扼守德国出海口,南方有老牌劲旅意大利。1618-1648年欧洲军事史上残暴巅峰的“三十年战争”,德国是主战场,作战部队粮草补给住宿等一般都是就地掠夺沿途农民的粮食和日用品,很多雇佣兵本就指望靠战争发财,他们的打劫行为导致和当地平民关系更加恶化,纵火焚烧谷仓加上战争期间气候异常导致谷物绝收,歉收。后来德国发动一战,二战很大原因也和这个国家穷困,地理位置苦逼有很大关系。

 

三十年战争中用于绞死敌军的大树。Jacques Callot 1632创作

 

人们喜欢歌颂战争中伟大的将领、英雄,“马革裹尸还”、“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男儿气概,却很少有人关注丈夫出征,女人在家带着幼小的孩子吃不饱饭天天担惊受怕是什么滋味。长期战乱造成德国女人性格与亚洲女人很大一个不同,就是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笔者初来德国,旅游到农村去欣赏春天樱花树盛开的美景,见到家家户户前庭后院美轮美奂,红砖青瓦绿树红花大开眼界,和中国农村简直是天壤之别。早春樱花一般是粉红色,溜达到一栋居民楼前,突然发现一棵巨大的白色樱花树,那种纯美浪漫令人沉醉。笔者拿手机拍照片,乃于黄昏天色暗淡效果不好。旁边一户人家窗子旁的小伙子笑着说,明天天气预报是晴朗,白天你来拍照衬托着蓝天效果特别好。第二天,笔者兴奋地一大早就从旅店床上爬起来,再去拍那棵白色樱花树。果然湛蓝的天空映衬得樱花更加迷人,笔者沉浸在其中按下快门。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大喝“您在这里干什么!”回头看见一个老妇人双手推着助步车,眼神象要杀人。笔者见是老人家,非常友好地回答:“看,这樱花多么漂亮啊,我拍几张照片”。谁知老太太更加愤怒,狂吼“您赶紧走开,这里不准拍照!”。当时理解不了她为什么对于一个旅游者那么狂怒,后来了解到她可能就是因为德国历史的“不安全感”,把陌生人都当作“入侵者”。

德国人内心深处代代相传的不安和恐惧感,使得他们坚定的认为,一切事务和人都必须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测的,整个地球最好都能成为象德国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这点在德国乡村公路上的设计可以窥见一斑,车速多少,前方坡度多少,哪里转弯,下雨天或者学校开放日车速怎么变化,动物出没常见地点,这些在人烟稀少的乡村路上也设计的一丝不苟。和笔者一起考驾照的非洲同学,说他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规定得如此麻烦,他说在非洲的乡村路上,可以恣意地开车,想怎么开就怎么开。笔者当时脑海里浮现出一片大草原,非洲同学开车驰骋,一路上超越长颈鹿,狮子的电影情景。德国人不相信一切陌生的,不可估量的人和事。没吃过的食品饭菜,他们一般都会先拒绝,去餐馆点菜永远是同一样。有些德国人去旅游,一生只去一个地方,甚至住在同一个旅馆。德国圣诞市场每年的摊位,几乎都是卖那几样东西,甚至摊主都是年年同一位。当然随着全球化,德国年轻一代逐渐在改变这种思维方式。相比起来,上面例子中一老一少的心态差异很大,德国年轻人与时俱进国际化,每天在互联网智能手机上接触世界各地的新事物,思想从老一代的保守向开放转化。

难民大潮涌入后,接连不断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冲突,使得普通德国工薪阶级感觉税赋,治安的压力越来越大。华人虽然大部分不是难民,但是也统一被划入“外国人”的范畴。这么多种族,这么多文化背景的人集中在德国不大的国土上,相当于中国云南省汇集了世界各地的人群,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要想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融入到德国社会,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