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无妈都是娃 看德国政府如何关爱儿童

手心手背都是肉 有妈无妈都是娃

看德国青少年局对外国孩子的关怀

小语

看到近期《华商报》“文化之旅”专栏恩丽的文章,讲述一个在德国的中国家庭因为妈妈没有时间不注意拥抱大孩子而被视为不爱孩子,青少年局要把孩子带到其他家庭寄养的故事。几个文学圈的朋友都在探讨,有的感觉青少年局过分较真,只讲大道理,不近人情不讲亲情。

我也常有同感,比如某次去一个德国音乐学校的钢琴老师家里玩,我知道她有一个女儿已经在外地工作,但看到她家有两个读小学的孩子。他们看到我去就跟她说要到邻居家找别的小孩玩,就好奇地问她,他们不是跟你学钢琴的吧?她说不是的,是她弟弟家的孩子,因为弟媳妇经常在超市偷东西,弟弟也有其他问题,青少年局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这样的妈妈身边被教坏,要把孩子给别的家庭寄养,被她申请代养了,虽然青少年局会贴给她代养孩子的生活费,但也增加了她很多事情,特别是责任……我心想,理论上肯定没错,孩子与贼性妈妈在一起生活估计也会变坏,但就此让孩子们与父母分开了,好像也蛮残酷的。这两个孩子还都在10岁上下,而且寄养在自己的亲戚家,至少能够享受家庭温暖。

难民营里的幼儿园,跟普通幼儿园设施相仿,就是父母都在营里而且不干活,也可把孩子送那里让专业幼教老师照顾

但另外一个认识的孩子,却让我心生怜爱。那是几年前在我先生老家与他表妹玛格特去小村药店买药出来见到的一个女孩,她看起来不过是6、7岁的样子,一个人拿着大包在街上走。在村小学做课后照管学生(OGGS)工作的玛格特跟她打了招呼,关心地问了她。然后告诉我,女孩因为父母酗酒打架等问题被青少年局送到这小村的Kinderheim(少年之家)住,在她工作的小学就读。我看着马路对面瘦小孤单的女孩,顿时心里泛起酸楚,这个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玩耍得到疼爱的时候,可她偏偏碰到不负责任的父母,不得不住到陌生的地方与孤儿们或者问题家庭的孩子们一起生活。青少年之家我在圣诞之夜进去过几次,看到环境不错,有专人管理照顾孩子们,除了免费吃住行甚至还有每月的服装费,物质上可能比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得到支持更多,但是再多的物质补偿也代替不了孩子应有的亲情温暖啊。

我便邀请女孩说我女儿跟你差不多大,可以到我们家玩一会。玛格特说,那得让她先回少年之家请假。我陪女孩一起到少年之家,跟管理负责人请假,说两个小时后把她送回来。可能因为与负责人见过几次面,有一次还说想约个时间采访他给过他名片吧,他没有要求我办其他书面手续,就让女孩跟我走了。

女孩到我家跟我女儿一起玩玩具,在院子里荡秋千玩得很开心,两个小时很快过去,要不是我提醒她得返回了,估计她还不想走。

青少年局对这两个德国人家庭的,虽然有妈妈但妈妈不负责的孩子那么关心爱护,那么对外国来的,尤其是孩子和父母还没有德国正式居留权的孩子呢?我在难民营工作时,亲眼见证了青少年局一样的奔波,一样的热忱,一样关怀,甚至我常常被他们的过于认真感动到了。

某次营里一位尼日利亚来的单亲妈妈因为幼女生病,她和幼女被送医院,把另外两个男孩留在了难民营。因为那妈妈要在医院陪伴孩子几天,我们按照政府要求立马通报警察局然后由警察局通知当地青少年局。青少年局答复傍晚即派人来接那两个男孩去照顾家庭住几天。部门领导分配了我把孩子带去食堂先吃晚餐,我拿着孩子们的名字找到那个房间,他们根本不在,到走廊问了几个玩球的孩子,站出来两个挺机灵样的男孩,分别是7岁和5岁。他们英文说的不错,这样让我们容易沟通,男孩告诉我他还会说意大利语,因为在意大利已经多年。我跟大的说,我带你们去食堂吃晚餐,今天有鸡腿!我知道鸡腿是难民营最受欢迎的菜式,总是供不应求。孩子们应该更加喜欢。

可是我给他们取了食物,陪在旁边,看他们并不是很喜欢的样子,慢吞吞地心不在焉地吃着(后来才知道,他妈妈违规在房间里用电饭锅煮了一锅有菜有饭的家乡风味食物,估计他们已经吃了一点)。我说赶快吃吧,你们妈妈陪妹妹回不来,一会儿有人来接你们去德国人家里,有人照顾你们。大一点的男孩忽闪着大眼睛,突然对我说,我不想去外面,我有阿姨在这里。阿姨?我好奇怎么突然冒出个阿姨。(我不得不承认那孩子聪明机灵,我孩子7岁时估计不会有这么多点子。)

我说那你们得先吃好,再决定要不要离开这里。我带着俩男孩回办公室向部门领导和等在那里准备接孩子的青少年局的女士报告,孩子说有阿姨在营里,他们不想出去。那位女士请男孩带我们去阿姨处,所谓的阿姨原来是住在他们隔壁的另外一位尼日利亚女子,挺着大肚子半躺在床上,我问她是否是孩子的阿姨,她说是朋友不是真阿姨。原来非洲人跟我们中国人差不多,看到妈妈的朋友一律叫阿姨。虽然不是血缘关系的阿姨,也不妨碍她愿意并且可以照看孩子,青少年局的女士也很通融的,说要单独与那位阿姨谈一谈,最后要求她在一份纸上签字,再到我们办公室与部门领导确认孩子们不肯跟她去,有那位阿姨照顾,也让我们多关心他们一下。那位女士说来回开车50多公里,空车来又空车回了,有点失落地跟我们道别,不过,她拿着签了字的纸回去,也算完成了任务落实好了工作。

我为他们的较真精神有点动容,他们不因孩子们和父母的居留是否合法来分别对待,而是与德国家庭的孩子一视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到了德国土地上的孩子都是宝!其实在大难民营有门卫,有照顾的人,虽然不是专门照顾一个孩子的,也有食堂,小卖部,幼儿园医务室体育活动室等等,孩子们不会挨饿受冻,也比较安全,更不会寂寞,他们已经呆了数周甚至数月在那里,已经熟悉环境且有玩伴,还不舍得离开难民营呢。我自己寻思青少年局当天就趁着夜色赶来赶去为他们安排看护家庭有点太较真了。不过,我的想法可能合理,但可能不合法或者不符合规定。青少年局有他们的规章,就像恩丽文章中说的例子我们也不太能理解那样。

但是,这个非洲小孩不愿离开难民营去寄养家庭,反而我帮助翻译的一个同胞却偏要去少年之家。记得两年多前的一天,政府驻难民营办公室的科尔女士打电话叫我去一下,说帮忙为一位中国少年翻译。我进到科尔女士办公室,看到一个中等个的年轻华人男子和两个中年女同胞,按他登记的年纪还差10天就到18岁生日了。科尔女士说,因为他现在算未成年,理论上要报青少年局让他们安排,但是因为还差10天就是成年,也可以跟他那两位同胞女士一起留这里。我把这话翻译给他听,他坚持要去少年之家。科尔女士跟我说,她觉得这种情况他留这里更好,有同胞互相照应,也热闹,还有母语帮忙。少年之家一般都在小乡村,也很少有中国人,得重新熟悉环境……她的话已经很明确了。但是那男同胞就是一根筋说愿意让青少年局安排。于是等科尔女士联系上了青少年局,对方在电话里问了男子一些问题,大男孩一一回答说自打出生没见过父母,是奶奶带大,由亲戚资助来德国,旁边两个女同胞只是火车上认识一起来的等等,反正就是表明自己是无陪伴青少年。

青少年局按他意愿来接了他,把他送到另外一个小城的青少年之家。可是才过去3天,科尔女士打电话让我把另外两个华人女士请去谈话,说那男孩坚持要提前回难民营,因为那天坐旁边的一位是他亲妈,另一位是阿姨。他还把手机里有那女士的照片给少年之家的工作人员看了。科尔女士觉得那男孩说的真的,是中国女士骗了她,非常生气。我说我分析是男孩说了谎话。因为那女士刚进营时就跟我说起她没有孩子,看着那男孩一个人来孤单可怜,想帮帮他。而且如果他们真是一家,千辛万苦花了大钱出来总希望在一起,互相照应不说,一家人在那家难民营就有分到独立房间等种种好处,何苦要隐瞒呢!还有那少年之家的工作人员也没见过这边的女士,西方人看中国人感觉长得都差不多,他确认里边的女士就是这位女士吗?

因妈妈带孩子去医院,难民营工作人员,学教育学的大学生马丁陪她另外几个孩子们玩了一下午

 

看得出科尔女士很生气,否则也不会跟我聊这些。这其实不关我的事,只是她先提了她的观点,我也说出我的观点。我感觉德国人确实太容易相信别人了,前两天男孩说自己没见过父母,是孤儿就信他,让青少年局瞎忙乎了几天,安排好了新住处,现在他不想呆那那里又说要回亲妈这儿,就又立马信他。

果然,后来发生的事证实了我的分析。青少年局把男孩送回来后,科尔女士又让我请他们三个人一起去她办公室,对他们说,你们有人说谎,这样对你们不利,都可能提前把你们送回中国,一定要说实话。你们确实是母子关系?女子低着头不做声,男孩说是我在火车上认的亲妈,我们家乡说亲妈不是指亲生的妈,而是认的干妈!手机也是她送我的,所以有她的照片在里边。我心里不无感叹,中国实在太大呀,我家乡可没有把干妈叫亲妈的习惯,我一个中国人都不懂其他省市的地方习俗称呼,叫万里之外的德国人怎么会懂他!

几周后,有点被捉弄了一回的科尔女士终以善良战胜气恼,没有给他们颜色看,倒是按他们愿望把他们分配到同一个地方的小营里。

数次实实在在的经历,让我感到德国青少年局的认真和辛劳,就算有时被假的未成年人了耍弄,他们还是不厌其烦,忠于职守,为保护关怀所有来德国的无陪伴青少年或问题家庭的孩子们忙碌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