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嫁女”告诉你,她们如何变成了“香蕉人”

原标题:外嫁女如何炼成“香蕉人 ”

作者:吴亚

“香蕉人 ”,顾名思义,像香蕉一样外黄内白(国人形容那些三观已经受西方文化潜移默化,但外表永远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以及华夏子孙。)笔者认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应该是跨国婚姻中的女性。

外嫁女融入当地社会的优势

跨国婚姻中的女性以下俗称“外嫁女”。比起一般移民,她们有获得居留许可、物质保障的安全优势;更有获取语言、文化习俗的快速优势。(其中能够嫁入中上及上层社会家族的女性,她们还能够间接收获人脉资源以及遗产继承的权利)。因笔者是中德跨国婚姻中的女子,所以下来就重点来谈谈德国外嫁女的“变白情况”。

德国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为数不多经济依然坚挺的国家。日尔曼民族实际上是一个悲观理性、刻板守旧、勤劳节俭的民族。这是一个战后由精英统治的国度。国家就像一个高度精密的仪器,每个个体都是仪器中的一个“零部件”。所以他们的大众教育就是把绝大部分人培养成合格的“零部件”,基于这个原则——计划、诚信、守时,这些特质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运而生了。而嫁给德国男人的中国女人,在婚姻的殿堂里必须接受着以下的“二次投胎及融合教育”。

德国女人的全能、强大、彪悍犹如德国足球一样为日尔曼民族争光加分。当外嫁女们嫁给一个德国男人的那天起,就进入了女汉子的系统改造工程中。首先,进入德国家庭和社会的第一要素——计划性以及时间观念(在德国生活不管是去政府部门办事、看病、拜访客户、家人、朋友等等都是需要提前预约的急诊除外)。所以平时得养成预约纪录以及每晚睡前查看纪录的好习惯。任何原因迟到都必须先打电话告知并说明大概情况,哪怕是去拜访亲朋好友也是一样(笔者刚开始就特别不习惯,有一回见先生的爷爷奶奶迟到了10分钟,先生开车快到的时候还因为心急超速被电子警察拍摄了。每次见公公婆婆也是一样的,要是遇上堵车或什么情况,必须要电话及时汇报的。)

反观同胞聚会,不管是晚会、开会或吃饭聚会,准点开始的概率是几乎不存在的,一般来说最后到达的人少则迟到半小时,多则不好预测。最后你会慢慢发现,一般同胞聚会中外嫁女们的时间观念比一般同胞强;其次,卫生习惯、收纳能力及环保意识(德国人的家里,厨房和卫生间普遍都极其干净:西餐少油烟是一个因素,我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归功于德国各类洗涤产品的强效功能以及德国从娃娃抓起的系统化的家庭卫生习惯教育)。到了德国我才知道,清洁玻璃、洗衣机、洗碗机、马桶、瓷砖、灶台、橱柜、地板、沙发、家具、地毯、地砖所用到的清洁剂和抹布都是有功能细分差异的;厨房的抹布都是分门别类的;洗衣服是必须识别面料、温度、洗涤方式的。(我在国内的时候只知道衣服和袜子要分开洗,颜色鲜艳的得分开洗。)所以刚开始烧了不少银子交学费,好在先生耐心手把手教)。

潜移默化接受德国生活习惯

德国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就需要学习垃圾分类(大概分为废弃电池、玻璃、纸质、塑料、生活及生物垃圾等),慢慢的这也成了我的一个生活习惯。有时候去一些中国朋友家里做客,发现厨房垃圾桶只有一个的时候,看到类似的场景心里就感觉特别别扭。当你去拜访德国家庭的时候,你会发现德国人橱柜打开之后里面摆放的东西像科学实验室一样井井有条、陈列有序。家里的各式杯子、餐具、桌布等等眼花缭乱。再次,大部分德国人的审美创意及动手能力是接近准专业水平的(创意设计、人工服务在德国真心不便宜)。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得学会自力更生—刷涂料、打理花园、安装组合家具、一般的室内设计及施工、整体家居颜色搭配及三围空间感等等。当我从一开始超级鄙视需要学习这些技能到掌握基本的刷墙技巧时的成就和喜悦感,真是感慨万千,总算觉得当初没白学那些年的数理化及美术。到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真心觉得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我在创意和动手能力方面还是不如大部分德国妈妈们。

日尔曼民族是个极端理性的种族,加之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所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相当冷静的。在德国,很多的墓地和居民区都是紧密相连的。而中国的墓地基本上都是远离城市凄凄凉凉的坐落在一些城乡结合地带。中国人讲究“风水禁忌”,讲究“阴阳相隔”。国人对于死亡的极度恐惧似乎成了一种禁忌。笔者因为向往教堂的神圣婚礼,为了完成教堂婚礼而误闯误撞成了一枚基督徒。从最开始见到墓地就害怕的绕道走,到现在偶尔会在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个人跑去墓地静静的呆一会,感受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心理的转变过程,都是因为信仰的力量!宗教信仰能够给人类力量,坦然面对死亡的恐惧。记得先生第一次和我谈到死亡的话题时,顺便问我:“要是有一天你突然之间出现意外,你是希望我把你的遗体运往你的祖国家乡还是就地安葬?”那一刻我气得大脑突然短路,整个人懵了,甚至大动肝火的训斥他怎么可以诅咒我?当类似的话题出现频繁之后,我开始试着抛开固有先入为主的恐惧心理,主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天灾人祸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概率事实。未雨绸缪未免不是坏事。笔者周围接触到的德国人中:有人会交代子女,万一自己得了基因遗传的某些癌症,拒绝接受化疗的;有人每次坐飞机出门前就修改一次遗嘱的;甚至有外嫁的同胞生前已经详细到交代清楚不要立碑的……

居住区与墓地连在一起

 

努力缩小精神层面的差距

德国是一个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健全的国家,每个个体都可以依托着这个体系有尊严的活着,所以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纯粹:生老病残死、求学、失业等都可以找社会保障部门。

假如你身边有外嫁女的朋友,请好好珍惜和理解她们!这个群体的同胞,相对而言,结交同胞朋友的动机比较纯粹——更多是寻求精神层面的陪伴以及民族的归属感。(生意人不在探讨范围内。)因为她们的德国丈夫们在物质、生存环境和安全感方面提供了必要的强有力支撑;而她们的日常生活所缺失的往往是中餐美食、说中国话以及灵魂深处的归属感。她们是追求美好爱情和精神文明的先锋代表;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时常人格分裂、回归、再分裂的坚强战士;是中国民间外交的大功臣(她们通过和外国人生儿育女最原始的方式,让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以及血脉深深的扎根于德意志的土地上。

今天的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再是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从低往高分别是:生理需求(衣、食住、行、性);安全感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最近几年,我们常常听到“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改革开始后的中国,GDP的涨幅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几乎是不成正比的。在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在一个把道德美德载入史册的国度,在一个信仰和信用需要彻底重建的时代,在一个把爱情视为极端奢侈品的国家,我们每个个体都应该好好思考思考,生命最原始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每个人由于受到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年龄、阅历等影响,看出去的天空都不过是一口井那么大而已,而大部分国人习惯用自己一口井大的认知去肆意地评价别人的生活和价值。这背后的原因和我们长期施行的应试教育是分不开的(什么枪打出头鸟、离经叛道、不合群等等都警示着人们,追求真理和个体价值是件多么具有风险的事情。)能够打破世俗的偏见,勇敢去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这于个体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于民族是屹立世界之首的核心竞争力!

物种的进化离不开优胜劣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未来中华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必然的洗涤过程。

“香蕉人”正是这么一群用生命去追求真理的先行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