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论及“老年抚养比” ,即100个人之中退休年龄的人(如德国65岁及65岁以上)与工作年龄的人(在德国目前是20至64岁)的比例,2020年老年抚养比为36.9%。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第12次协调人口预测,老年抚养比到2040年将上升到62%,到2060年将上升到67%。如果老年人的数量增加,而工作年龄的人数减少,老年抚养比就会增加,如果又没有足够的措施,老年护理会变得更加困难。
随着海外华人移民人数的增多,以及第一、二代华人逐渐步入中老年,华人怎样防老、如何养老成为华人界迫切关注的话题。
德国的养老服务目前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今年四月,位于柏林的德中护理协会收到一份来自南德的特殊邮件。
因此他发函给德中护理协会,请求该协会帮助。
协会会长穆勒女士收到邮件后,将它转给了在汉堡的华裔护理专家、德中护理协会副会长李霞女士。
这一邮件触动了李霞心中思索已久的华人养老护理问题。李霞在4月底与汉堡德高望重的资深侨领陈名豪先生就这一问题通了电话。
年近80高龄的陈老极其重视这个问题,于是召集汉堡侨界众人,由汉堡华人华侨联合会协办,联合会名誉会长李福全先生提供场所,于5月11日在汉堡北方宾馆聚会,研讨华人华侨今后的护理养老问题。
当天出席会议的有陈名豪、李福全、陈正义、康洋、李霞、张禹华、张铁军、李泽、茹小妹、张建鸿、李鹏、张语扬和梁萱共13人。温天敏律师和本文作者后期加入研讨会。
陈名豪先生在德国侨界闻名遐迩,久负盛名。他的古道热肠,诚恳执着,使他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侨领。他除了在德国担任许多要职外,也是宁波市荣誉市民。
在当日的会议上他首先对大家聚首商谈在德国的养老议题表示感谢,随后他介绍到,早在1929年,汉堡的华人华侨先辈们就开始着手解决在德国的生老病死问题,至今在汉堡有两处华侨公墓。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我们也都已经和将步入老年。陈先生领导的机构和协会曾经组织研讨在德养老问题,目的是如何与德国的养老护理机构合作,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疗养康复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改善那些入住养老护理院的华人华侨生活状况。
陈先生他们曾参观过汉堡的“阿玛塔”(Amarita)护理院和“玫瑰庄园”(Rosenhof)养老院,也热心帮助过因病入住护理院的老人,甚至为了华人的劳保问题与德国劳动局打了三年多的官司,最后胜诉。
他非常了解华裔老人入住养老院后的生活状态,他们面临三个大问题:
在华人社会中一度有人计划买地、买房开设华人养老院。陈先生认为,华人自己创办养老院非常困难。德国的相关法规、资格认证、项目投资和机构及人员管理都很复杂。
他们曾对一家具有50间住房的养老院做过调研,按照正常的投资和运营标准计算,无论是项目投资,还是运营成本,两者都很高。
如果参照现在的汉堡房地产价格、人工和物资费用计算,目前的入住和运营成本就更高了。如果护理养老院没有政府的补贴,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投资经营,不可能坚持下去。
一位华人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入住护理养老院后每月的费用约为3300欧元,而他的养老金每月才数百欧元。入住养老院后他的几万欧元积蓄很快就耗尽,之后虽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但解决不了上述的三个问题。
假设我们与养老院管理方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至少可以首先与一家中餐馆合作,每周能够送一到两次可口的中餐;第二,我们汉堡的社团协调组建志愿服务队,每周安排拜访,对老人嘘寒问暖,帮助他解决一些与政府等方面的个人事情;第三,汉堡的中医药专家参与康复支持,以上三大问题多多少少都可以得到改善和克服。
实践证明,有一些社团的公益性活动非常有效果。希望在我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改善,甚至康复,这也是我们华人华侨的福报。通过这些初期的支援活动,逐步积累经验和人气,逐渐得到德国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得到祖国的相关配合与支持,就可以更广泛地得到华人华侨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我们在德国理想的养老生活目标。
在一些华人华侨中,有部分出国前已经在国内工作多年,现在他们也都陆续到了退休年龄。
因为他们在德国的工作时间短,养老金交的少,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人在德国领到的养老金每月才几百欧元,远远达不到正常的生活水平。他们都希望国内能够实事求地认可他们在国内的工龄,发放相应的退休金,此事不应与是否改变了国籍有关。
在这一方面我们至少能在德国做好调研,帮助大家尽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李福全先生欢迎大家能到北方宾馆开会。他说,他到德国几乎40个年头了,现76岁的他何尝不想更好地安度晚年,因此他特别理解陈名豪先生的发言,也特别敬佩陈先生为维护华人华侨利益做出的贡献和成就。
华人华侨在德国生活、工作,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相互帮助,合作共荣,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
汉堡华人华侨的众多社团应该带头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自己在德国的晚年幸福生活携手并进。
李先生认为,目前应尽快把汉堡地区的中医大夫联系起来,与侨团合办一些活动,服务于华人华侨的健康生活,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大的华人华侨养老项目打下基础。这样既弘扬了中医文化,也提升了侨界之间的合作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姿态。
前些年李先生在国内参加会议期间也向侨联、政协和宣传部门提出建议,根据当地国家华人华侨的实际情况投资一些项目。国内目前也有愿望,也有实力支持海外华人的优秀项目。海外华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非常实际和有意义的课题,需要国内的更多关注,与我们当地侨界配合做好这件事。
德中护理协会副会长李霞女士介绍到,她5月1日退休了,她在中德两国分别从事了26和24年的医院护理师工作。
现在她更有时间和愿望做一些社会公益工作。两年前她担任了德中护理协会副会长一职,利用她长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合作培训德国社会急需的护理人才。
目前,在全德国都没有华人自己的养老院。无论在哪个国家,老人的养老和护理、生活设施和质量标准都与该国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相关,因此德国的养老院对早期移民的华裔老人并不一定合适。
李霞认为,在德国建立一个适合华人华侨养老的设施,与德国的养老院合作会更加合适。首先,德国的养老机构拥有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无论在其专业和法律方面,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都具有相当的优势,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弱项。但是,我们有我们独到的优势,如传统保健,药食同源,身心合一的修养,都是德方不具备的。我们与德方养老院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
李霞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德国南部与德方合作的中医院为例,病患等待入院治疗需等候半年之久,这说明中医受到德国人的欢迎。在养老院进行德中合作是一项文化融合的工程,需要我们多了解德国当地以及邻国相关机构的情况,才能精准地与他们提出合作模式。李霞可以以德中护理协会的名义向合作的候选方对接,特别是针对中风、老年痴呆提出预防、护理和康复治疗的建议,融入中华文化特点给与立项。
李霞同时也是湖南省侨联海外专家组成员,通过侨联可以与国内合作培训德国市场上急需的护理人员,提供实习条件,增加对老人护理的培训,这也非常符合德国社会的公共利益。
来自台湾的张语扬先生认为,台湾的养老系统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高水平的技术设施以及成熟的相关法则,同时也具备中华传统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学习台湾的做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在德国合作建设养老康复机构。
在台湾,做养老都会提到一个概念——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顾的退休社区,包括从紧急医疗到慢性医疗到康复护理,从健康到半护理至全护理甚至临终关怀,健康老人住进来后就不用担心以后去哪里。
据了解,CCRC通常选择在距市中心50-100公里、一小时车程内、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地区。台湾90%做养老机构的企业都不是开发商,而是医疗机构延伸出来的。
张建鸿先生介绍到,他们在德国中部哈尔茨(Harz)山区投资收购了一座德国1939年建造的老军校,计划在该地首先建立一所体育学校,随后逐步开发专题展览和文化活动。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项目进程延期,欢迎与大家合作,共同利用这个项目的地理环境优势开发项目,包括设立中医药保健医疗、康复和培训中心。关于养老院的项目也需要更多的调研与策划。
张禹华提议对在德国和欧洲的相关单位,如荷兰,进行考察,了解他们的设施、管理经验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在汉堡推进养老项目。
李泽博士说到,在他家附近有一个“半养老院”的特殊机构,市场需求非常活跃,通常登记后需要等待五年方能轮到入住。入住德国养老院的基础费平均为每人每月1400欧元,养老院还需依赖政府的补贴才能坚持营运。大部分华侨华人得到的养老金都不会太高,其中部分原因陈名豪先生已经提到。如果我们策划创办一家中式特点的养老院,必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的积极合作,认真准备,争取早启动。
妇女联合会会长康洋女士介绍了汉堡华裔妇女在新冠疫情前到养老院举办公益活动的经历,例如连续三年在节假日给养老院中的华人提供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面食和点心,向老人院敬献文艺表演。
梁萱女士也提到汉华中文学校的舞蹈团前往Alsterdomizil养老院慰问演出,孩子们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场观看演出的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中文学校孩子们前往养老院表演节目也培养了孩子们尊老爱老敬老的情怀。在对养老院提供公益活动方面,她们都有宝贵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华二代李鹏表示,作为华人华侨的年轻一代,也将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我们也有自己的社团组织,有在德国服役社会的经验,发挥我们年轻人的优势,与各位积极配合。
目前,对海外的华人华侨来说,“以房养老”、“储蓄养老”、“回国养老”是多数海外华人正在面临抉择的三大养老方式,而上述三种方式又都没有与中式养老院结合起来。究竟是落叶归根,还是既来之则安之,这种选择一定在许多华人的心中萦绕。
随着德国社会人口老年化特征和疾病谱的转变,社会上依赖护理照顾的老人人数显著增加。老年人的依赖照护率与寿命成正比,每增加5岁照护率便会翻一番。
如果有一处令华裔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中式养老机构,将此作为自己远游之后的最终驿站,除了是华裔老人的一个福音外,也是对德国社会以社会保险支撑的社保体系的贡献,而且融入中医更是对老年健康保障范畴的一个补充。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