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无情人有情!管窥德国志愿者城 《华商报》记者携家人奔赴灾区赈灾

报道:顾 强

那是九月份第二周的一个傍晚,法兰克福车站,晚霞映红了半边天,我与德国《华商报》记者红柳在车站交谈。

她叙述了她七月份去德国洪灾灾区采访一批志愿者的所见所闻,那批志愿者载着自家的工程车和工具,从巴伐利亚州出发,长途驾驶数百公里前往灾区抢险救灾。

相关报道请看:《首家华女记者采访灾区志愿者:自驾千里浸泡淤泥 却没想“感动德国”》(点击阅读)。

另外还有慕尼黑一家1863年成立的Metzgerèi Max Obermaier肉食店的两位老板和一家住家遗留物清理公司Meyers Service的人家赈灾事迹,特别是肉食店铺的老板在洪灾发生后已经四次驾着满载食物的冷藏车前往灾区,向赈灾志愿者免费提供餐食。红柳在接下来去巴伐利亚州度假的途中也将去拜访他们。

从谈话中我体会到她被志愿者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于是我们那日相约,在德国统一纪念日的那个周末,即10月3日,一起前往灾区做志愿者。

志愿者行动开始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是10月2日。我们一家三口在这天动身,从汉堡一路向西,赶往莱法州今年7月遭受洪水灾害的阿尔河(Ahr)地区。

今年7月14、15日,有56000人口的阿尔维勒(Ahrweiler)县境内38公里长的阿尔河河段沿岸遭受罕见的洪灾,133人遇难死亡,受灾面积约为200公顷,相当于280个足球场,60座桥梁和数千栋房子受到不同程度及完全的损坏,室内和地下室淤泥堆积。

灾民们在灾后要重拾正常的生活,回归住宅,不仅需要清除满屋子的淤泥,还要撬起地板、地砖,剥离墙纸,铲除墙面上的灰浆、涂料、瓷砖等,还要拆除厨房、卫生间的设备和室内的电路,即将建筑掏空,德语称Haus-Entkernung,以便受水侵害的房子尽快干燥,然后重新装修或重建。如果这些工作仅凭受灾人家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胜任。

于是,洪灾发生之后,数以千计的志愿者从德国四面八方带着工程车辆和工具赶往灾区,帮助当地清理现场。

可是,很多道路的路面已被洪水冲毁,志愿者的私家车不但进不了灾区,还挡住了消防队和技术救援队(THW)的重型专业车辆开进灾区,警察不得不封闭进入灾区的通道,劝阻外来的志愿者不要驾着私家车进入灾区。

但是,志愿者是协助灾区重建的一支重要力量,灾区需要志愿者赈灾,志愿者也想为灾区贡献一臂之力。因此在洪灾发生后的第四天,也即7月18日,灾区当地的一位企业家想起一个主意,他和一名当地的伙伴在阿尔河地势较高的一个地方建立“摆渡车”车站,志愿者可将私家车停在那里,随后搭乘“摆渡车”有序地进入河谷地带的灾区,工作完之后再搭乘“摆渡车”回到车站。这个车站称为志愿者集散地,它位于阿尔维勒县的格拉夫夏夫特镇(Grafschaft)。

严谨的志愿者组织

10月3日,我们和红柳夫妇如期来到格拉夫夏夫特镇的志愿者集散地 – 莱茵兰创新园区(Innovationsparkt Rheinland)。这里是德国哈瑞宝(Haribo)小熊软糖工厂旁边的一大片空地,我来到这里首先被集散地的组织规模和严谨的秩序惊呆了。

 

在停车场上有三辆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流动站的车辆,供没有接种疫苗的志愿者做快速检测。“摆渡车”有大有小,大的是附近城市(如波恩)的双节公共汽车,小的是各种9人座的面包车。

灾区中有些地方大型公共汽车车辆无法抵达,便用面包车将志愿者送达。这一天,前往河谷灾区的志愿者有503人,前一天(周六)则有1720人。夜里会有约150人在集散地的帐蓬和房车里过夜,次日再进灾区。

从媒体中得知,这个集散地在7月刚开始时只是发起人放一张野外露营的桌子,两个多月后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志愿者城”。

集散地除了有供志愿者休息用餐的大型帐蓬和发放早餐和晚餐的帐蓬厨房、有流动水冲洗的男女卫生间、淋浴房外,还有集装箱改建的办公室、失物招领处、储存新鲜食品和肉类食品的冷库,另外还有急救站、按摩站、铁匠铺、工作衣和手套出租铺、免费使用铁铲和水桶等工具的“建材超市”。

红十字会捐送了一台饮用水设备,也有洗衣机和烘干机供志愿者洗衣。

每天早上都会有数百、上千名来自德国四面八方的赈灾志愿者在这里集合,随后搭乘数辆双节大巴士进入阿尔河河谷赈灾。

就在我们抵达的那日前一天,即10月2日星期六,有1700多名志愿者今日河谷灾区赈灾,我们在场的那日是星期日,也有531名志愿者。截至到10月2日,已有69749名志愿者搭乘“摆渡车“进入河谷援助灾区的清理工作。

志愿者在早晨7点起至10点30分抵达志愿者集散地,随后由集散地的工作人员(他们也是志愿者)按照灾区当天的需要将数百或上千名志愿者分配到河谷内受灾的各镇、各村。

志愿者再分乘数辆公交大巴和面包车进入河谷,下午16点30再将他们接回集散地。此刻,从河谷灾区回来的人,个个都衣鞋沾着泥浆,灰头土脸。他们下车后在露天下的大水罐下洗脸、洗手,地上积水的大塑料盆简直就是土色的泥水混合物。

这些无名英雄

所有的志愿者,包括集散地做后勤工作的人,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姓,既使是外衣的胸口上粘着姓名牌,那也只是一个名,没有姓,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集散地只统计当日进入河谷的人数,多少个人进去,就要多少个人出来,组织者不留下志愿者的姓名。大家都自发地来,悄悄地离开。

许多人一来就是数日,甚至数周,他们把周末和今年的部分年休日贡献在此地。

在分发工作衣和劳防手套的帐蓬里,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她不愿透露姓名。她早上在集散地给需要工作衣的志愿者发放衣服和手套,待志愿者们都去干活了,她在帐蓬里通过网络Home Office做她的主职工作。

傍晚,当志愿者返回集散地后,她又在帮着收回衣服。帐蓬里还有一位年纪较大并带着两条狗的妇女,她同样不愿透露姓名,但她穿着的橙色工作背心胸前有一个姓名牌,暴露出她的名 – Brigitt。她说,灾区的清理工作很繁重,许多志愿者承受不住连续几日的劳累,通常都是干一天,傍晚就离开了。

前文说到,在志愿者集散地设有急救中心和按摩站帐蓬,另外还有一个铁匠铺。

洪灾过后,尽管政府机构已经宣布灾区没有瘟疫爆发和传染病传播的危险,但是受洪灾的影响,当地会有污染物泄漏的现象,如居民家中取暖和烧热水的锅炉中燃油泄漏,而且清理建筑物也会尘土飞扬,故赈灾工作需要带上FFP3防护口罩和手套,避免淤泥与皮肤接触。如果皮肉受外伤,就需到急救中心进行消毒护理。

 

在赈灾工作初期,许多钢铁工具(如凿子)在使用中很快就用钝了,集散地发现这个问题后在网上呼吁铁匠们来帮忙。一时间,全德有55名专业和业余的铁匠一呼百应似的报名,他们根据时间分配轮流来打铁。

我们在的当天,铁匠是一位来自狼堡(Wolfsburg)的年轻人。在他的空闲时间,他打造几个工艺品义卖。

红柳夫妇送我一条“铁鱼”,留作纪念。

志愿者集散地

话说这个大规模的集散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前文说到洪灾发生后的第四天,灾区当地的一名企业家想到一个主意,在阿尔河地带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立运送赈灾志愿者的“摆渡站”。

这位42岁的企业家名叫马克(Marc Ulrich),是灾区之一Bad Neuenahr-Ahrweiler县城的一家营销公司老板,他自己也是灾民。他的公司和公司中多名员工的住宅被洪水淹了。

与他一起合作建立志愿者集散地的另一个伙伴名叫托马斯(Thomas Pütz),是灾区一家医疗器材店(Sanitätshaus)的经营者。洪灾发生后,在大量的志愿者无法进入灾区的时刻,他俩通过社交软件发出通知,他们在莱茵兰创新园区用巴士将志愿者有序地送进灾区,并向志愿者分配工作任务。

谁也没有料到,次日,星期天,呼啦一下来了约300名志愿者。附近的城市,如波恩、科隆和科布伦茨的巴士公司贡献出大型公共汽车来运送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有15辆大小巴士,每天运送着成百上千的志愿者进入灾区。

两个半月后,当我去的这天,这片集散地已从初建之时露天下放一张露营桌变成了大规模的五脏俱全、应有尽有的“志愿者村”。

两名发起人和约几十名同样也是志愿者的工作人员开创了历史先河,做到了官方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事,他们为今后的救灾树立了榜样。洪灾所在地的莱法州内政部官员说,“集散地是当地克服灾害的重要基石,这一经验可在今后的救灾中加以利用”。

德国联邦民防和救灾局的官员也认为,“今后发生灾难,志愿者将是专业救援队伍的最佳补充力量。”

我们在集散地看到约30名穿着橙色黄色反光背心的工作人员,橙色背心上印着“ORGA”(组织者), 黄色背心上印着“HELFER”(提供帮助的人)的字样,前者是集散地的组织人员,后者是在集散地工作的志愿者。他们在自己建立的网站https://www.helfer-shuttle.de/上收集受灾户请求志愿者提供帮助的呼声,随后将志愿者分配到各处。

早晨,发起人之一的托马斯在集散地向志愿者喊话:“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我们需要你们的眼睛,需要你们的耳朵,进入灾区后请尊重受灾的人家。”

志愿者只允许跨入门前有人相迎的房子;不允许进入无人的空房和有倒塌危险的危房;没有当地人的同意不允许拍照。在灾区内另外还有工作人员在巡回走动,有些受灾人家误以为求助志愿者会收到组织方的账单,要他们付款,而且确有此类谣言在灾区传播,故他们不愿请志愿者帮助。

当巡回走动的工作人员看到有人家在独自做清理的时候,便会主动上前攀谈,告诉他们能调动志愿者前来帮助。集散地的网页也在提醒,志愿者提供的帮助是一律免费的,请灾民不要误会和听信谣言。

我们感到好奇的是有3名穿着迷彩军服的现役军人也在志愿者行列。劳动之余红柳夫妇、我和孩子与其中一名士兵聊了起来。这名士兵的军衣胸口印有他的姓 – Klonz。他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的上级是约根(Jürgen)上尉,他们是国防部特批留在灾区援助百姓的。

晚餐时,我们和戴着眼镜、穿着便衣格子衬衫的约根上尉聊了起来。洪灾发生后,国防军派出600名军人,动用陆军的履带式战车和工兵工程车在第一时间驶入路面和桥梁损坏的灾区救灾。

军队救灾后约根和另外三名军人利用他们的年休假日做志愿者。休假过后,他们仍想留在当地继续做志愿者,国防部为此特批他们暂不用返回部队,允许留在集散地继续提供帮助。我问他赈灾工作还会持续多久,冬季很快就来临了,睡在房车和帐蓬里的志愿者怎么办。他回答说,这要看灾区还有多少工作要做;受灾的人们是否还需要志愿者。

据他估计,志愿者的赈灾工作至少会持续到2022年的1月份。我问他夜晚在哪里过夜,他用手指了一个方向,回答说,他家就在700米外。

要做一名志愿者并不需要特别技能,只要在集散地的“建材超市”拿需要的铁锨,拎起塑料桶就行。赈灾工作需要很多的电动工具,如电锤、冲击钻等,也需要更多的能够胜任拆除建筑和建筑物内电路的志愿者。

志愿者网站上公布出赈灾所需物质和工具种类及其数量,并链接到亚马逊等网店,热心的民众可代购捐赠,真可谓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在不久的将来,州政府会组织专业建筑公司进入灾区重建基本设施和房屋。

截至到目前,莱法州政府已经收到来自当地的8300多份申请,需要政府补贴重建自己的住房。政府可向居民提供至80%的资金援助,严重情况下可提供100%的资金援助。

来自慕尼黑的志愿者

也就是在10月3日德国统一纪念日的这天,记者红柳曾采访过的慕尼黑肉食店两位老板与他们的家属又带来了大量的面包、香肠、土豆、匈牙利肉汤、酸菜和天然气罐及烤炉,这是他们第五次前来灾区向志愿者提供热腾腾的晚餐。

他们还约来了商业合作伙伴,同样来自慕尼黑的一家餐饮公司父女二人。他们驾着满载食品的冷藏拖柜车,于周六出发行驶近600公里前来为志愿者提供晚餐。

当500多名志愿者从灾区回到集散地, 他们便忙碌得都没有说话的时间。听说那父女二人做的热狗非常好吃,热狗面包里不仅有香肠、烤洋葱,还配上新鲜的沙拉菜,帐蓬前排起了领餐的长龙。灾区附近的熊猫中餐馆也送来了炒面、炒饭和德国人喜爱的酸辣汤。

当地居民也前来现场做烤格子松饼, 一名老妇人做了几板的各式蛋糕让志愿者品尝。

民以食为天,这在德国也不例外,向志愿者提供餐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天都有或几百或上千的人在干完重体力活后要补充体力, 另外还有上百名志愿者在集散地安营扎寨,早餐和晚餐都需有保障。

令人感动的是, 每天的用餐都有不同的餐馆和食品行业的商家轮流提供。就举慕尼黑肉食店老板为例,那样一车的食物估价有上千欧元,而且他们是第四次拖着满车的食物远道而来。

辛苦的一天即将结束了,提供免费理发的理发师也开始忙了起来。从帐篷里传出了嘹亮的歌声,那是一群业余的合唱团体志愿者,他们在灾区劳动后放声高歌。余声绕梁的歌声让我想起,生活不是在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在暴风雨中学会唱歌、跳舞。

在志愿者集散地,有五块高大的碑石让志愿者签名留念。

在这一小块纪念地上,有一个进了水、披挂着泥泞的闹钟,它的指针永久地停在了11点33分,那是7月14日的深夜。当夜23点左右,阿尔河的水位涨到了7米的纪录。

23点09分,阿尔维勒(Ahrweiler)县发布最高级别警报,手机应用程序Katwarn呼吁沿河两岸三县的居民立刻离开住宅,各向两岸后撤50米。显然,闹钟主人的家在23点33分时被洪水淹了。

每个国家都难免遭受自然灾害,每个国家也都会有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但依靠民间志愿者的热心、捐赠和无私的贡献建立起大规模的、长达数月的赈灾活动,实属全球罕见。

至10月16日已经有83269名志愿者抵达灾区赈灾。说真的,只有当你抵达现场,才能被那种情绪而感动,听着赈灾人员的歌声,情不自禁地会两眼湿润,你会感到这批人、这个民族真正是“打不死的小强”。

10月3日后的一周内,德国联邦交通部长肖尔安德里亚斯·朔伊 (Andreas Scheuer)于10月7日访问了灾区;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也在10月10日二度访问灾区。

德国《华商报》记者红柳获得莱法州新闻办的许可,进入灾区采访总统访问的实况。有关慕尼黑肉食铺店老板的跟踪采访和随德国总统进入灾区的所见所闻将由记者红柳发出后续详情报道。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