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华人专家陆蒙吉教授新访谈:点评各种疫苗及接种结果

(记者:红柳)新冠病毒全球爆发已一年余,世界深受其害,唯有疫苗方可长期有效地阻止疫情传播,保护人类。目前世界抗疫已进入接种疫苗阶段。而面对各种全新的新冠疫苗,其效用及副作用却让很多人疑虑。为此德国《华商报》再次邀请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陆蒙吉教授,为读者做专业解析介绍。
 

陆蒙吉教授在办公室

 

问题一:
记者:目前已有几种疫苗正在欧美等多个国家接种。其中阿斯利康疫苗的有效性最近在德国受到质疑。还有的地方因该疫苗的副作用而停止接种。但是很多专家和官员却为阿斯利康辩护,认为它是经过正规程序批准的有效疫苗。德国著名病毒学家Christian Drosten认为现在最重要是尽快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那么以您对此疫苗的了解,您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陆教授:

谈到阿斯利康疫苗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大家应该看到,现在所有已投入使用的疫苗其保护性都是有限的。当然效果最好的还是mRNA疫苗。不论是在临床实验还是现在实际普遍接种中,特别是在以色列大规模接种中,目前已看到的数据提示mRNA疫苗的保护超过90%此保护率数据远超过最初的预期,导致人们对疫苗保护率的期望值很高。
而实际上以往各种疫苗的保护率一直都不很高。美国主管药物评估的FDA最早提出对新冠病毒疫苗的保护率标准,只要求达到50%以上。这主要是根据以往评估流感疫苗的经验给出的标准。
 
而现在我们对新冠疫苗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一大家均认为所有疫苗的保护率还应该提高,其二是副作用问题。当看到阿斯利康疫苗保护率只有约70%,便对此产生了疑虑。实际上对疫苗的应用需从两方面去看,一是疫苗怎样投入使用? 对于高危人群来讲对个人的保护极为重要,所以保护率95%的mRNA疫苗首先用于这类人群接种,尽可能提供最高的保护效果。德国目前比较谨慎,即65岁以上的老人暂时不接种阿斯利康疫苗。
 
疫苗的主要作用是要防止病毒感染,具体指标是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此外疫苗的作用是保护被感染的患者不会重症化。就是说,即使被感染也仅是个小感冒,患者虽检测出为核酸阳性,但无症状。我们应该知道,即使保护率很高的疫苗,也无法保证接种过的人员百分之百不被感染。因为疫苗免疫后诱导的抗体和T细胞主要是在血液里发挥作用,而病毒感染侵入最初发生在呼吸道的粘膜上。免疫之后粘膜上不一定会有足够的抗体,病毒仍有机会粘附上去感染生长,即会造成核酸检测阳性。
所谓纯净的免疫是达不到的。即使新冠病毒感染康复人群,本已产生了免疫力的人仍可能还会出现反复核酸检测阳性的情况。譬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带病毒的病人,所以在粘膜上面还是会出现病毒的复制。但因为我们的免疫反应能够阻止病毒侵入肺部或其它器官,故不会致病。
从这两个不同标准来讲,就阿斯利康疫苗本身的保护作用而言,虽然按阻止核酸阳性的标准只70%,相对低了些,但它在保护感染后不发生重症化效果还是很好的。已有数据显示,阿斯利康疫苗在苏格兰接种后大大降低了住院风险,下降比率为94%。

 

问题二:
记者:很多人对阿斯利康疫苗有顾虑。但在全球疫苗供应紧张情况下,65岁以下人群到底是选择打阿斯利康疫苗是继续等待?

陆教授:

据德国目前的统计数据,65岁以下人群重症及死亡人数相对比例极低,病死率在0.1%左右。所以在高危人群得到免疫保护之后,对于65岁以下群体接种主要是阻止病毒的继续传播以及防止概率相对低的重症化。而阿斯利康疫苗在这些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包括上万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接种的人没有发生重症而需要住院。对此政府及医学界需要做解释及科普工作。
 
阿斯利康疫苗对于不同的人群,防止其重症化的能力可能有一定差距,其风险也不同。对于65岁以下人群,它会把本来已经较小的新冠病毒重症化风险再继续减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该疫苗的功能。而且阿斯利康疫苗可在常温下储存,靠它才能够使疫苗接种很快得以普及。
目前德国联邦卫生部已在推进社区医生参与接种的程序。德国社区医生数量很大,初步估计若有5万医生参与服务,每天每个服务点接种20人,每周接种人数即可达到5百万。当本来就不属于高危人群的免疫力提上去了,整个社会的免疫力即可提高,就可加速社会的开放。这也是每个人极为期待的目标。也有专家建议可先接种阿斯利康疫苗,等夏天疫苗供应量增加,还可考虑用mRNA疫苗再增强一次。
这也是很好的选择。

 

问题三:
记者:我们看到已获准应用的疫苗都列出有详细的副作用介绍,有些还挺严重。您所知道的副作用都有哪些?您觉得疫苗的副作用在什么程度是可以被接受的?

陆教授:

目前看到的几种疫苗其副作用都很大。mRNA疫苗目前的情况是,打第一针时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感觉,包括我本人和我们医院的同事基本都是这样。即第一针普遍都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反应,最多就是胳膊疼。但是打第二针后不少人感觉不适,疲乏,也有人轻度发烧,有些同事需要休息一天。这些反应情况与我们以前看到的报告完全一致。新冠疫苗所产生的副作用比我们过去所知道的,特别是跟相应的流感疫苗相比确实强得多。但这些症状均为正常现象,是免疫系统开始运转的表现。
当疫苗刺激免疫反应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很多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开始大量活动。这些免疫活动过程就会导致疲乏,头疼,发烧等症状。免疫体系对疫苗的反应与疫苗的保护率有关系。如果疫苗所刺激的免疫反应很强,那么它的保护率也高。mRNA疫苗的保护率达到95%,事实上是在强烈刺激我们的免疫体系才能够获得的。其它一些疫苗的相关报道其副作用小一些,但是相应它的保护率也会低些。所以应该了解副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并要知道副作用并不表示疫苗不安全。
阿斯利康疫苗是病毒载体疫苗,其副作用也很大。当病毒载体注射身体后,病毒不会扩散,但是模拟了一次感染的过程。身体的反应就是相当于对病毒侵入进行一场抵抗。病毒载体疫苗诱导免疫的能力也很强,阿斯利康疫苗在临床实验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引起免疫力强烈反应,甚至有些受试者服用扑热息痛以减轻症状。
这些疫苗的开发研制及临床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副作用,实际上都已详细清楚列出,专业人士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但普通人并不一定了解,所以对于疫苗引起的各种副作用非常担忧,造成了疑惑。与过去接种过的疫苗相比,新冠疫苗的副作用确实比较强。因新冠病毒的侵入性极强,需要很强的免疫保护才能阻止。我们要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可能会发生的副作用和潜在的新冠病毒感染风险只能取其一。没有副作用的疫苗首先说几乎没有。我们是接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还是承受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所以说疫苗的副作用在什么程度可以被接受,主要还是相对于新冠感染的风险进行权衡。
 
当然也可以考虑等待和选择其它疫苗。但事实上现在可用的疫苗并不多。目前已经公开确切数据的疫苗其实也就是mRNA疫苗和阿斯利康疫苗。俄国疫苗的数据也已公开,它的基本设计和工作原理与阿斯利康疫苗一样,所以说副作用也不会低。而其它一些疫苗目前还没有在欧盟申报,特别是有关保护率等数据,还期待有详细的文章提供细节。

 

问题四:
4.记者:目前有多个国家的几种不同疫苗已获准接种,为战胜疫情带来了希望。对于这些不同的疫苗读者想了解,疫苗有没有好坏之分?哪种疫苗相对来说比较好?

陆教授:

疫苗质量当然有区别。首先很重要的是疫苗的保护率高低。保护率越高,对于个人来讲安全性就越高,这是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另外是需要权衡副作用问题,即权衡疫苗副作用的影响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危害。很显然绝大部分人,特别是高危人群,肯定会接受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此外还要考虑今后会出现的病毒变异。现在关注最多的就是新冠病毒突变对疫苗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一些突变株对于抗体的中和作用有相当大的影响。譬如南非变异毒珠,对抗体的中和作用的抵消很大,可以下降几倍。这意味抗体所带来的保护力会下降很多。
所以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是,除了抗体以外,还必须要有个更强大的抗病毒机制,即T细胞免疫。T细胞免疫不容易被病毒变异打破,因为T细胞免疫是每个人不同的。虽然抗体的特异性是多样的,但是它的多样性相对有限,被打破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说,T细胞免疫是群体免疫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研究中也发现有很多的病毒变异能够打破我们的免疫屏障,比如乙肝病毒感染中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能够打破抗体免疫的突变株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有些病例个体的T细胞免疫受到了一些抑制。
例如在发达国家器官移植病人非常多,这些病人都需要用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病人T细胞免疫功能也非常低下。老年人天然的T细胞免疫会下降。所以在这些群体中经常会出现免疫逃逸的情况。主要是在T细胞功能丧失的情况下,或者减到非常弱的情况下,抗体免疫就会被突破。      
有抗体和T细胞同时在工作的情况下,病毒产生逃逸的可能性就会极小。因为每个人的T细胞的特异性不同,是个体化的一个抵抗体系。病毒无法通过单一的突变来突破。它在一个人身上可能突破了,但在下一个人并不能够突破。新冠病毒突变株就很难以在人群中间迅速扩散。我们已知,mR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刺激T细胞免疫的功能相对较强大。
过去的研究提示,灭活疫苗刺激T细胞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弱。所以病毒变异有可能会对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保护产生影响。此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追踪,及时进行调整。       
所谓的疫苗好坏,一个重要标准是直接的保护作用及副作用。现在要再加上一个标准就是能否建立能够持久的群体免疫。这个因素在全球疫情中变得很重要。以流感疫苗来进行比较,流感疫苗每年在德国接种人数并不高,约15%。虽然每年流感病毒有一定传播力,但是整个群体免疫力已在很高的水平。所以只要将老年高危人群接种疫苗保护以后,流感的传播即会受到限制。
不过每年流感还是造成很大的伤害,在德国估计每年造成1万人死亡。最近的统计数字提示,在中国每年流感导致死亡的人数有8.8万。主要是流感病毒造成的严重肺炎所致。但是流感病毒的传播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因为群体免疫力相对比较高,病毒传播范围有限,传播过程中的突变也相对较少。
但是新冠病毒完全不同!整个人类群体对它没有免疫力,所以它传播的速度很快,每次传播都可能导致新型的突变株出现,确实目前出现突变株的频率很高。

 

问题五:
记者:现在已发现了几种新冠病毒突变株,其传播速度更快,感染性更强。那么目前已在接种的几种疫苗是否对病毒突变仍有效果是否还能够对我们提供保护

陆教授:

目前全球投入使用的疫苗有多种,每种疫苗对于个人的保护率,产生的群体免疫能力很不同。这是以前不曾遇到过的情况。当病毒与我们建立的免疫屏障相遇,假如免疫屏障不是很牢固的话,也会变成推动病毒的进化的动力。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会自然选择出对人体免疫屏障有突破力的突变株,对疫苗诱导的群体免疫屏障带来冲击。
 
面对这个挑战可能会出现几个情况:一种情况是病毒突破力不是很强,同时我们的抗体和T细胞免疫水平能够维持在一定高度,那么病毒突变也许只影响少部分人群。
主要是可能发生在高危人群中,即是细胞功能低下,免疫力本身就比较弱,抗体水平较低的这个人群,可能会持续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疫苗接种以后还要长时间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
如果病毒突变株能够部分突破我们的免疫屏障,实际也就是涉及到疫苗的质量问题。若有些疫苗对T细胞功能的刺激不够强,那些免疫逃逸株可能就会使我们的免疫屏障失效。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检测,要在人群中间追踪并及时发现问题。
假如说部分的免疫屏障会被打破,也会引发更进一步的问题:在病毒有能力突破部分低效疫苗产生的免疫屏障以后,是否会进一步进化威胁到高屏障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效果? 我们目前不能掉以轻心。在免疫以后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免疫体系统活化程度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反应的强度不可能持续维持在高位。
免疫高度活化就是一种炎症反应,造成感觉不适,头疼,发烧。所以说免疫反应自己一定要下调的,要调到很低的免疫记忆水平。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它对于病毒侵入的抵抗力也会下降。那么病毒发生变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再次发生感染的可能。不过一般来讲,再感染对身体影响不是很大,免疫记忆随时会迅速提高反应水平并会持续产生抗体,从而及时消灭病毒。
 
问题六:
记者:前段时间曾看到报道欧州国家出现老人接种后死亡案例。这些死亡原因是否已有调查结论?全球是否有因注射疫苗而死亡的案例?

陆教授:

老年体弱人群是新冠病毒感染最危险的受害群体。所以德国及其他欧美国家首先是为9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疫苗,以对他们进行保护。
当一些老人院陆续出现了老年人接种后死亡的案例后,各国医疗系统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证实,直到目前没有发现因注射疫苗而直接造成死亡的案例。
实际情况是,在这个年龄层次上每天都有年迈体病的老人死亡。有些老人其健康状况已经极差,或已是处于姑息治疗。在此状态下接种疫苗,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时间上的重叠。
鉴于这种情况,现在各国要求医疗系统要先对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再决定是否接种疫苗。在新管理条例出台后,到目前为止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案例。
而在美国及以色列大量接种以后,可以看到疫苗的安全性很好。
问题七:
记者:现在多种不同的疫苗在投入使用,每种疫苗的保护率不同,接种这些不同的疫苗是否对群体免疫的效果有影响?

陆教授:

目前已知的最好的疫苗其保护率达到95%以上。假如在人群中间能够广泛使用这种优质疫苗,产生的群体保护的效果最好。按照目前的推算,全部用mRNA疫苗进行免疫可以保证最快达到60%以上保护率的群体免疫基线。如果全面推广,甚至可以达到70%-80%。mRNA针对已知的变异病毒保持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就是说对这些突变株也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
 
如果一个疫苗免疫保护率只能达到60%或者是低于60%,即所有人免疫后,所产生的保护率也仅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最低限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到,如果一种疫苗的功效不是很高,那么对整个群体的保护率会有较大的限度。
所以还是要把不同的疫苗搭配起来使用。比较可靠做法是用高效的mRNA疫苗为65岁以上人群进行接种,一是保护他们个人,二是提高群体免疫力。
故我认为,全球各个国家要追求能够建立一个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一定量mRNA疫苗的配备。
问题八:
记者: 按照德国目前接种进展情况看,您认为什么时候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

陆教授:

德国接种的是德国和美国的mRNA疫苗,及英国阿斯利康疫苗。
由于疫苗储存条件的要求,mRNA疫苗接种速度相对比较慢。就目前德国的接种方案一是上门到养老院为老年人接种,二是去各地接种中心接种。这个过程相对进度较慢。所以重要的还是需要社区医生来推广疫苗接种。
德国社区医生网遍布城市乡村非常广泛,通过他们的加入会迅速完成接种过程。这是德国接种策略中的重要环节。此外还需要有足够能够投入使用的疫苗。最近辉瑞公司向美国FDA提交了新数据表示该疫苗在常规冰箱温度(零下15-25℃)中能保存两周这对在社区接种疫苗是好消息。而阿斯利康疫苗对储存条件要求较低,此优势有利于快速扩大接种人群。
再有是疫苗产量的问题。现在全球疫苗接种速度其实取决于疫苗的产量。疫苗的产能及分配是目前各国接种速度的最大制约。现在各厂家都在努力扩大产能,很多公司进行合作,对于欧洲国家来说,预计到夏天疫苗产能完全足够为超过60%以上的人群进行接种。这是达到群体免疫的最低水平。但是随着不同突变株的出现,可能基础群体免疫屏障还得提高,可能要提高到70%或80%。
按照目前疫苗产能的提高来预测,到夏天基本上可以达到群体免疫。可以预期到秋天时不会再发生大规模的疫情。

 

问题九:
记者:如果达到群体免疫,是不是各国就要社会重新开放?生活会恢复正常?

陆教授:

预计在欧美会很快面临这个问题。即若疫苗接种已达到60%后,后期社会将如何来开放?如果还有很多没有接种的年轻人或不愿接种的人,他们是否会在恢复社会活动后造成新冠病毒流行再次出现高潮?在这种场景下不但会有病例增加,相当数量的重症病人还会持续对医疗系统造成较大的压力。
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建议大家还要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在公共场合继续戴上口罩,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保证学校,商业,服务行业,旅游和餐饮行业能够安全恢复运作,同时可以解除对私人聚会活动的限制。
 
至于大型集会何时能够重新开放?还要看群体免疫力是否形成,能否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欧盟国家正在探讨实施免费提供全民自我快速检测试剂,作为一种辅助措施,降低病毒传播率。
总之,全社会开放短中期还需要各种措施综合执行,才能有个稳定的过度。        
另外,一些亚洲国家目前的目标是把病毒感染清零。那么如果60%的人群免疫之后,社会到底是开放还是继续封闭?毕竟还有40%的人群没有免疫力。如果病毒在这40%人群中间传播,仍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后继的策略如何制定,认知怎样进行调整,是每个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抗疫的最终目的是要开放社会,恢复正常生活。

 

有意见认为,世界各国都要推广疫苗以后社会才能够全面开放。我不认同这种意见。

全球每个国家经济,科技,医疗等水准差距巨大。对有些国家来讲,新冠疫情仅是众多的问题之一,短中期不可能解决。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能否开放,首先是取决于本国群体接种普及的程度。比如以色列,就是直接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美国,英国也是如此。欧洲也在往此方向努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如果等待全球完成疫苗接种,控制疫情后再开放,我认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所以各国要立足于优先自救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于疫苗的作用。 

总结:
记者: 非常感谢您付出了很多时间五次接受我们采访。您全面详细的专业讲解让读者受益匪浅。希望通过疫苗接种能尽快达到全民免疫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再次感谢您!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转载需与本报编辑部联系,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