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断想:伦敦的雨和埃及艳后的鼻子,脱欧的偶然性

(综合报道:童 金)2020年年底,英国终于彻底地脱离了欧盟。或许后来的历史学家提到此事时会这样写:英国脱欧是一个偶然性事件,但改写了欧洲的历史。

欧盟与英国12月24日达成脱欧后的贸易协议,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双方达成协议后说,在经过漫长且疲惫的谈判后,她终于有“解脱”的感觉。她还引用了英国诗人说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话,表示“这个离别是如此甜蜜的忧伤”。或许,她表达的意思代表了大多数欧盟民众的心态。

会谈后冯德莱恩请英国首相约翰逊离开

脱欧与脱欧协定

 

根据英国通过的法案,2019年3月29日,英国正式脱欧。但由于脱欧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英国直到2020年1月31日才正式退出欧盟。此后有一个到2020年年底的过渡期。在这期间欧盟与英国要达成脱欧协定,让英国有序地离开欧盟。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英国与欧盟的谈判代表在今年12月24日,平安夜当天,宣布双方最终达成了协定。在这个谈判过程中可谓风波迭起,几次濒临失败和英国“硬脱欧”的危险。

12月30日上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签署了英国脱欧贸易协定。从欧盟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条约从1月1日开始生效的最后障碍已经消除。在英国方面,下议院已于下午批准协议,还需要上议院和女王签名。

冯德莱恩和米歇尔在协定上签字后展示

 

协定长达1246页。尽管欧盟27国均表示同意,但仍然需要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议会的审议批准。这个过程可能到明年2月底。但是,从目前的态度来看,应该不会再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

欧盟与英国从此分道扬镳

英国加入欧盟的过程:一波三折

 

第二次大战以后,英国开始跟欧洲大陆的关系,历经演变。1973年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尽管当时也有烟花和香槟的庆祝,但之后很快进入纠纷不断的争吵常态。 

1952年,法国、西德、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卢森堡签署《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掌控煤钢这些军事和工业物资来保障欧洲和平,并为战后重建提供生产资料保障。这是日后的欧洲共同体、欧盟、欧元区的始祖。

因为设想不同,经过谈判后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英国就没有加入这个联盟。当时德国鲁尔地区由英国占领,并受战胜国委员会控制,大量工业设备正在拆除。在战后,德国很多工业设备被战胜国的苏联、美国、法国和英国拆卸运回了本国。

1957年,煤钢联盟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罗马条约成为成员国之间自由贸易、自由旅行的开端。在此前的谈判期间,英国曾派贸易官员参加,最后还是没有加入。

也就在1957年,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首相麦克米伦(Harold Macmillan)看到了西欧经济腾飞,也看到西德的经济的快速回复后影响力的日增。他认为英国应该加入这个共同体,并且成为它的中心。英国的打算是后来居上,而且,当时英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西德和法国。所以,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后来曾就任首相的希斯(Edward Heath)奉命率团去布鲁塞尔谈判,历时18个月。看来,当时的法国并不希望英国进来掌控欧共体。因此,谈判非常艰难,进展缓慢。

1961年,英国和丹麦、爱尔兰一起提交加盟申请,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直接拒绝了英国的申请。他认为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有抵触,加入欧共体后可能对法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构成威胁,而且英国跟美国关系密切,将来或许导致美国在欧洲的势力扩大。戴高乐的反美立场是一贯的。他希望借欧共体平台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967年11月27日,戴高乐发表声明,说英国对建设欧洲共同体的抵触根深蒂固,而且英国经济状况与欧洲不相配,必须转型才有可能被考虑接纳。这等于第二次否决了英国入欧申请。

1969年,戴高乐辞职下台后,英国第三次申请入欧。接替戴高乐的蓬皮杜总统(Georges Pompidou)对英国态度较温和,戴高乐的决定被推翻了。时任英国首相希斯1972年1月在布鲁塞尔签约,英国于1973年1月1日成为欧共体成员。这是应该入欧的历程。

1972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左一)和英国首相希斯(左二)会面

与欧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但在英国国内,跟欧洲大陆的关系始终朝野政争的焦点。工党、保守党轮流上台执政,都未能解决这个纠纷。两大政党内部也都有立场鲜明的亲欧、反欧阵营。

1974年英国大选,保守党下台,工党首相威尔逊(Harold Wilson)政府执政。威尔逊政府的23名内阁成员中,7人主张脱欧。在野的保守党内也分成脱与留两派。脱、留两派针锋相对,最后要“让人民决定”,用公投作决断。

英国的第一次脱欧公投,以失败告终。1975年6月5日,在经济持续不景气,通胀、失业率持续双高的背景下,英国就是否脱离欧共体举行公投,结果是67.2%支持留在欧共体。

后来以“铁娘子”闻名于世的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最初立场鲜明地亲欧,执政后坚决要脱欧,并最终为此下台,挥泪离开唐宁街。

2010年,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与时任英国保守党主席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一起。这是她生前最一次公开亮相。

 

2013年1月,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承诺,如果保守党在大选中当选,将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公投。在大选中保守党大获全胜,进入单独执政时期。为承诺这个兑现,脱欧公投定在2016年6月23日举行。

首相卡梅伦其实并不想脱欧,他希望借此施加压力,能在公投前与欧盟就英国的待遇条件问题达成新的协议,为英国在欧盟中争取一种特殊的地位。他的这一套不负责任的做法,被视为是为了争取脱欧阵营的选票而采取的策略。

但法国和德国表示,英国不能对欧盟成员资格附属的责任、义务和条件“挑三拣四”。英国没有特权。到此时,德法两国已经对英国“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做法很反感了,更不愿意接受这种“以脱欧行讹诈”行为,选择了“客走不送”的态度。

2014年5月,欧洲议会选举揭晓,成立不久并高举“反欧”旗帜的英国独立党(UKIP)获24个代表英国各选区的席位,成为英国进入欧洲议会的最大的党团,而历来轮流分享第一、第二名的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这次分别屈居第二、第三。此一事件首次被形容为“欧洲政坛地震”。

如果不是诚心捣乱的话很难理解这种现象:一个坚决主张脱离欧盟的政党,却全力竞选欧洲议会的议员席位。脱欧也就是要脱离欧洲议会。他们是要从内部瓦解欧盟。

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参加公投的有效票为:33,551,983。其中支持脱欧的占51.89%;反对脱欧的占48.11%。

面对这个结果,首相卡梅伦和许多亲欧派震惊不已,无奈必须面对现实。他自己酿造的苦酒还是自己喝了下去。

同年的7月13日,卡梅伦履行诺言宣布辞职。他留下的是一个撕裂严重的英国政坛和社会,以及艰难的脱欧谈判。

这次公投以及历年的民调都显示:英国支持和反对脱欧的人基本上势均力敌。支持脱欧一方在2012年11月达到高位,支持率56%,而只有30%的人希望留在欧盟。2014年3月民调显示,支持与反对脱欧的人数接近,均占41%,18%未有决定。但到2015年6月则有43%的人希望留在欧盟,支持脱欧的有36%。

伦敦地区不下雨,公投的结果会不一致

 

2016年脱欧派能在公投中胜出,可以说完全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

英国的大伦敦地区有60%的市民反对脱欧。这里居住大量少数族裔和欧盟成员国公民。但恰好这一天伦敦下雨,很多留欧派人士没有去投票。大伦敦地区有人口1419万人,占英国全国人口近四分之一,足以影响2%的投票结果。很多英国人认为,如果这一天没有下雨,则英国就不会通过脱欧的公投。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地图。蓝色区域为留欧派占上风,红色区域为脱欧派占上风。大伦敦地区居民反对脱欧的比例为59.9%。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公投结果出炉后便宣布欢迎以后无法在英国合法居留的欧盟成员国公民在大伦敦定居。伦敦居民甚至发起“伦敦独立”的行动,争取留在欧盟。

公投结果出来后,很多支持留欧的人感到后悔不及。也有很多人呼吁再次就脱欧问题举行公投。但是,这一期都过去了。

从英国首相约翰逊一家对脱欧不同的看法,也可以窥见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深刻分歧。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约翰逊(Stanley Johnson)曾是欧洲议会成员。在年底英国彻底脱欧后,他表示将申请成为法国公民。他说,他的母亲就是法国人。

约翰逊的妹妹蕾切尔(Rachel Johnson)也要申请法国国籍了,她是一个强烈反对脱欧的人。她在书中提到,她的祖母生在凡尔赛,她的曾祖母生在巴黎。

约翰逊首相一家人。左起:老爸 Stanley Johnsons、妹妹Rachel、约翰逊首相和弟弟Jo

 

约翰逊要脱欧,结果他老爸和妹妹要“脱英入欧”。这一家人很闹腾,实现了“一家两国”。

埃及艳后的鼻子

 

关于“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最生动的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B. Pascal,1623-1662)的说法:“假若克丽奥佩特拉的鼻子再短那么一点点,可能世界的整张面孔都已改变。”克丽奥佩特拉(也译为“克娄巴特拉”,以“埃及艳后”著称)。

世人大多是通过经典影片《埃及艳后》(Cleopatra,港译《埃及妖后》,台译《埃及艳后》)了解了克丽奥佩特拉。1963年,英国、美国、瑞士共同合拍了这部史诗级别的历史电影,内容取材于埃及年轻的皇后(后来成为法老)克丽奥佩特拉七世与罗马共和国之间的故事,由伊丽莎白·泰勒扮演埃及艳后。

电影《埃及艳后》海报

埃及法老克丽奥佩特拉七世的鼻子据说极为迷人。在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两位罗马的强人凯撒和安东尼先后拜倒在她美丽鼻子之下,并与她生下孩子。她直接介入了罗马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过程。

留在石刻上的埃及艳后,请看看其鼻子是否迷人?

 

凯撒死后安东尼与屋大维争夺罗马霸权。本来拥有强大势力的安东尼与克丽奥佩特拉生活在埃及的温柔乡里,而且还将大片罗马的土地送给了埃及艳后。屋大维则带领罗马军队讨伐安东尼这位“卖国贼”。最终,安东尼与埃及艳后香消玉损,屋大维成为唯一的统治者,开启了罗马帝国时代。

画作“埃及艳后之死”。传说她是用让剧毒眼镜蛇咬住而被毒死的

 

从当初安东尼的势力来看,他如果不被埃及艳后的“鼻子”迷住,也就是说,她的鼻子短一点,则整个罗马的历史可能要重写。

同理,伦敦地区在2016年6月23日公投时没有下雨的话,欧盟的历史也将重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