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流泪让我思: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幕

原标题:一部社会内涵丰富的温馨之作

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

作者 黄雨欣

 

第91届奥斯卡评选一经揭晓,顷刻间最佳影片《绿皮书》就霸了屏,整整一个星期,只要是有网络的空间就有关于《绿皮书》的讨论,关于“一个黑人博士和一个白人司机在旅途中发生的种种啼笑皆非的故事”。我按捺不住好奇,立刻组织柏林“读书乐”协会的书友们坐在舒适的影院里共同观赏,就这样,我们和《绿皮书》里这一黑一白两位主人公一起,度过了一个心潮难平的夜晚。

电影散场时已近午夜,仍然沉浸在《绿皮书》情节里的书友们表情凝重地互相挥手道别,当我步履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感到大衣兜里的一阵阵振动,心想,这一定是书友们迫不及待地在群里分享观后感了。夜深人静,我“爬楼”翻阅读书群里的消息,只见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好不热烈:“影片尽管有让人忍俊不禁、不可言传的幽默,但是种族隔离制度给非裔美国人的划痕和羞辱也让人很沉闷”;“影片直击人性,种族歧视在过去是无法抹掉的历史,在当今也没有黯晦消沉,我们生活在高傲的日耳曼国度,耳闻目睹、亲身体会得还少吗?”;“想想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大游行时在林肯纪念堂前激愤高呼 ‘I have a dream ’,促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宣布所有种族隔离政策为非法政策,到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美国的确已经在反种族歧视的路上走出了很远……” 书友们讨论的内容,其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影片故事本身,使我感到,若要真正读懂影片中那本薄薄的《绿皮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也远不止“一个黑人博士和白人司机之间的种种冲突”所能囊括。于是,时隔两天,我再一次坐在银幕前,聚精汇神地重看了一遍英文原版的《绿皮书》,这回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看完禁不住拍案叫绝:这真是一部背景深厚、意义非凡、艺术精准的影片!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纽约,黑人音乐家唐·谢利是位精通多门外语的心理学、音乐学、礼仪学三料博士,同时也是优秀的爵士钢琴演奏家,他为自己美国南部的巡演招聘司机兼私人助理,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他看中了夜总会保安托尼。虽然托尼的言行举止并不入这个高傲优雅的音乐家的法眼, 但在美国1962年的时代背景下,黑皮肤音乐家唐·谢利的南方之行必须要有托尼这样一个混不吝的白种人出面随时应付一系列尴尬困境。因为当时的美国南部严格遵守着吉姆·克劳法 (Jim Crow laws) ,这是1876年至1965年间美国南部各州以及边境各州对有色人种-主要针对非洲裔美国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强制公共设施必须依照种族的不同而隔离使用,包括交通运输、教育、餐厅、住宅等等,黑白两个种族相爱通婚属于违法,是要接受法律处罚的,甚至钓鱼、划船、沐浴等休闲活动都要实行种族隔离。出发之前,纽约唱片公司交给托尼一本“绿皮书”,这是一本由居住在纽约的黑人邮递员维克托·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编写的,他发动美国各地邮递员提供黑人可以安全出入的旅店、餐馆、休息站、商店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集结成册,这本黑人旅行指南在当时犹如及时雨,成了黑人出门在外的旅行“圣经”,被“绿皮书”收录的落脚点,也成了黑人旅行者心目中的避难所。

这部影片虽然名为《绿皮书》,恶贯满盈的“吉姆·克劳法”却与他们如影相随,如果说在唐和托尼的巡演旅途中, “绿皮书”是一路前行的护身符,那么“吉姆·克劳法”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他们每到一个种族隔离制度严格的州,黑人唐博士都会阴差阳错地触犯“吉姆·克劳法”,白人随从托尼就会见招拆招,帮他解除困境。

第一站,宾夕法尼亚州的匹茨堡,演出前,唐·谢利博士建议向贵宾介绍托尼时,把他拗口的姓氏“瓦伦拉那”改成上口一些的“瓦利”,遭到了托尼的严辞拒绝,他不羁地表示:“嫌拗口吗?要么叫我外号托尼·离谱(lip,大嘴巴-吹牛氏),要么叫我原名,放心,上流社会没你想的那么笨!”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唐·谢利博士高冷外表下那颗脆弱的心,也理解他的苦衷:因为自己肤色已经令他举步维艰了,身边的白人随从又带着明显的意大利姓氏……而托尼,宁愿跪在豪华的音乐厅门外与门房掷骰子,也不愿被唐博士随意冠一个不被歧视的美国姓氏登堂入室。

第二站,俄亥俄州,邀请唐·谢利博士来演出的音乐厅服务人员知道他是黑人音乐家后,竟然拒绝按照合约提供斯坦威的钢琴。

第三站,肯塔基州,由于黑人白人不能住在同一个旅馆,唐·谢利博士只能混迹于一群大声喧哗的黑人同胞中间,憋闷的他本想外出透口气,却误入了白人的酒馆,遭到了当地白人的殴打,托尼在另一家专供白人入住的酒店闻讯赶来解救了他。

第四站:北卡罗莱纳州,在一座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私家花园别墅里,贵宾们个个身着身份象征的雪白色的西装,打着黑色的领结,女宾们云鬓高耸,长裙曳地,酥胸香肩,他们对唐·谢利博士精彩的演奏报以热烈的掌声,曲毕,极尽赞美之词,然而,就在唐博士要用洗手间的时候,却被别墅主人态度坚决地阻止了,主人家专为唐·谢利博士在花园一隅搭了一个简易茅房……

唐·谢利博士不甘受辱,不惜花半个小时回酒店上卫生间,托尼开车送他回酒店的路上建议他在树林里方便,唐冷着脸说:“畜生才在树林里大小便!” 托尼嘟囔:“干嘛冲我发火?规矩又不是我定的。”唐·谢利博士诘问他又似乎诘问自己:“不是吗?那是谁?”那声诘问是唐博士对整个社会的诘问,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诘问:人类花了数千万年才从动物进化而来,现代社会,却由于人类自己观念上的不平等,又迫使人类自身的某些行为回归到动物,这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哀!

“每当我想起你,就会想到爱荷华州美丽的大草原。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备受煎熬,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知道吗?和你相爱是我做过的最轻松的事,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在我醒来每一天,我都会深深感觉到,我爱你,在见到你的那天,在今天,在我余生的每一夜,每一天。”“树叶一片片飘落,颜色也渐渐变棕变浅,我看见无数银装素裹的树,就像从童话故事里走出来似的。我会数着时间,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直到拥你入怀” 这是唐·谢利博士演出闲暇,昂头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地帮托尼口授给托尼妻子的一封封情书,如此浪漫的话语,与其说是唐·谢利博士帮托尼写的,不如说是唐·谢利博士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爱恋。能写出这样深情美丽情书的人,是值得去爱的,这是超越肤色、超越阶层、超越种族,甚至超越性别的至性至情,只关乎灵魂。

第五站:佐治亚州的梅肯,剧情发展到这里。似乎编剧和导演突然发觉,唐博士一路向南,让观众欣赏到他修长的黑手指在琴键上跳跃出高质量的爵士乐曲的同时,逐项地违反着“吉姆·克劳隔离法”,这样的进展实在太不过瘾了,这回索性让他数罪并犯:进入白人西装店买演出服、与白人使用公共泳池、与白人相恋、与白人同性相恋……若没有托尼这个看上去是白人,其实是意大利人的“救火队员”,黑皮肤的音乐家唐·谢利博士在当年触犯任何一条法规,都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在进入密西西比州地界后,托尼冒着倾盆大雨从主干道转个弯就迷路了,警察拦下车,把他们赶到大雨里接受盘问,托尼问:我们触犯了哪条法律?警察说:此地夜晚不允许你带着黑人在街上逗留……

随着对黑人音乐博士不公待遇的步步升级,当时社会的丑陋也逐级暴露,带给观众的思考也层层深入。就连外表粗鄙的白人随从托尼,也不得不正视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原来面对黑人时的高傲自大都是在掩饰自己身为意大利族裔的心虚,其实谁又是真正意义的上等种族?追根溯源,我们的祖先都是赤身露体钻木取火的类人猿!

这部影片结构紧凑、精彩不断,两个多小时,没有一丝的拖泥带水,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和表情,前面任何一个细节后面都有照应点,最刺痛人心的情节当属唐博士冲进瓢泼大雨里,瞪着血红的眼睛冲托尼吼出的那番压抑已久的话:“我住在城堡里,孤身一人,有钱的白人让我演奏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文化,但是,当我一走下舞台,在他们眼中,我立刻就变成了一个黑人,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我独自忍受轻视,我不被自己人接受,因为我和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显然,“绿皮书”书名上的“绿色”颇含深意,它既是其作者格林英文名字的译意,也充分表达了黑人旅者“绿色通道、畅通无阻”的美好愿望。影片中唐博士和托尼携带“绿皮书”踏上旅途的1962年,也正是“绿皮书”的作者格林先生去世的一年,他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不久的将来会有那么一天,也就是绿皮书停止发行的那一天。从那时起,我们这个种族在美国将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1963年8月28日,美国非裔民主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博士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 I have a dream”,多少年来,金博士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仍然回荡在历史的长空;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颁布,将种族隔离的“吉姆·克劳法”彻底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1967年,《黑人旅行指南》绿皮书停止发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了60余载,虽然法律上的种族隔离已经废止,可在人们的观念里,是否真的就像马丁路德·金博士梦想的那样:“我梦想有一天,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有朝一日,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在我们内心深处,仍然需要一个“绿皮书”般的安全所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