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抗疫走向全面开放?德国病毒学家谈德国抗疫历程及今后之路

记者:红 柳
新冠疫情暴发已一年多快两年,世界各国仍在顽强地抵抗着病毒的传播与侵害。虽然研究、新发现不时被推出,但病毒也在不断发生新变异、疫情不断出现新反复。疫苗还有多大效果秋季抗疫阶段有何新策略?人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后疫情时代?就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我们再次邀请德国埃森大学病毒研究所病毒学专家陆蒙吉教授,以详实数据和实例为读者做专业讲解介绍

 

01
记者:陆教授您好!感谢您再次接受我们的访谈。目前德国疫苗完全接种率已经过联邦政府和各州长联席会议已发布下一步应对疫情的新条例,这标志着德国的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与现行政策相比,新的防疫政策有哪些变化?

陆教授:首先新管理条例确认,新增病例数继续作为管控措施的主要指标。各州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综合接种率及住院率来实施管制条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 已经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不再受管制措施的影响。截至8月15日,德国疫苗第一针接种率63.2%,完全接种率57.2%。新管理条例主要针对没有接种的成年人规定,从10月11号开始必须自己付费检测,国家不再免费。如果新增病例数超过每周每10万人35例,去公共场所则必须出示检测阴性证明。

我认为这还是比较轻微的压力,意在督促大家在秋季来临前完成接种。不排除后继会出台更多更严格的政策。但是,社会总体的管控已经成为历史。

此外,德国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于7月22号发布了秋冬季抗疫纪要,提出了满满的问题。纪要提示最关键问题还在于提高接种率。在一定条件下减少人员接触率,总体建议保持社交距离等行为规范。以充分压低感染、住院、重症和死亡人数。特别在养老院、医院、学校和幼儿园要加强防护和检测。目标是将接种率提高到关键的85%,同时给予高危人群最大可能的保护。

02
记者: 危害更大的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已经在各国传播,德国也因此出现了感染率上升。对此德国是否采取了管控入境等等限制人员流动的规定?

陆教授: 作为一种RNA病毒,新冠病毒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变异。传播力强的毒株逐渐成为优势株,这是个自然过程。近期在德国传播的主要是德尔塔病毒,新增感染人数曾持续增长,个别城市和地区的新增病例数已经到达了启动管控措施的临界线。但相比较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德国新感染率算是轻微的。新增病例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在治疗中的重症病例数字一直处在低位。死亡人数仍在持续下降。

针对在英国、巴西、南非、印度发现的几种变异毒株,德国也曾希望通过对这些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人流限制、对入境人员进行检测、减少人员流动,譬如要求从特定地区到达德国的人员隔离5天后进行核酸检测或14天隔离等等。但事实上,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阻止各种突变株在德国的传播。目前Delta突变株在新增感染中占比达97%,其余是Alpha型。

03
记者: 德国的疫苗接种是以德国Biontech/辉瑞的mRNA疫苗为主,mRNA疫苗是否对阻挡变异株仍有良好的功效? 德国是否有调整疫苗免疫的新策略?

陆教授:目前德国没有调整疫苗免疫策略的计划。根据各国研究的结果,各种新冠病毒变种能更快地在没有接种的人群中传播,但已经完成接种的人群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其中在英国发现的变异病毒在以色列已出现较长时间,但没有造成更大疫情。这表明mRNA疫苗接种持续对这个变种仍有效。Biontech疫苗接种不但可以防止感染,而且在突破性感染事件中能有效阻断二次感染。即接种完疫苗后又被感染的人,不会再继续传染别人。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报道,以色列在新冠疫情高峰期,连续14周追踪医务行业工作人员感染的情况。在1497名受试者中发现了39例再次感染,其中26例轻症,13例无症状。而他们的密接者没有出现感染,其中包括10名感染者的27名家人。

不过这个研究中普遍发现的是Alpha突变株,还不能说明对Delta突变株是否能发挥同样的效果。这个数据还待进一步追踪。

04
记者: 目前各国均出现了疫苗接种后又被感染检测出阳性的情况。德国对此是否有数据统计? 出现这种突破性感染情况,进入秋冬季是否还会出现大规模疫情?

陆教授:疫苗完全接种后又检测出阳性的情况一直存在。德国做的统计数据表明,从今年2月份至现在,约有1万5千多人接种过疫苗后又被感染,有症状者将近9千多人,其中最近3周再被感染的人数超过4千。主要是delta突变株感染所致。解读这个数字要考虑接种人数不断增加。相对多于5千万完全接种人群,再被感染率约占0.03%,比率相对很低。而且疫苗对重症的保护仍有很高效率。

因为没有接种人群仍继续在大规模地传播病毒,造成疫情的延续,近期德国曾有一天新增感染病例超过5000。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这种情况符合我们免疫学的基本认知,既mRNA疫苗诱导了多样性的免疫抵抗力,可以有效抑制新冠突变种的传播。免疫系统有多样性抗病毒机制,mRNA疫苗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武器,病毒突变难以全面打破这些屏障。所以尽快提高接种率是结束疫情的关键。

85%接种率是德国抗疫的最重要目标。再加上为高危人群接种第三次加强针,基本上可以平稳度过今年秋冬。

有位英国学者最近表示,Delta突变株可能能打破疫苗的保护,使得群体免疫成为不可能。但他也认为免疫记忆可以提高足够的保护,防止发病和其他严重后果。如果这个观点被证实,提高接种率就更加重要。事实上,过去已经存在4种流行的冠状病毒同样能够突变,但并没有造成反复的有影响的大流行。

国内使用的疫苗不同,目前积累了一些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虽然疫苗对个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够在人群中起到抑制新冠突变种,特别是Delta的传播,还必须尽快追踪研究,掌握真实数据。

05
记者八月初联邦政府卫生与各州卫生部长会议决定,作为秋季开学后病毒感染保护措施,为1217岁的儿童少年提供自愿疫苗接种。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对此决定有何评论?

陆教授:政府决策进一步兼顾多重因素,考虑到病毒传播影响学校开学,使少年儿童的教育受到负面影响。联邦卫生部在8月3日联席会议上做出决定,为所有12-17岁少年儿童提供疫苗接种。但接种须基于自愿的原则,由家长、孩子和家庭医生共同决定。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STIKO)初期的推荐意见是基于儿童健康,只推荐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接种。Mertens教授强调,理解卫生部的决定,但在德国提高接种率最终要靠成年人,即使没有少年儿童的参与也可以实现。

今年6月,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首次正式发布有关12-17岁少年儿童接种的推荐意见。认为目前Biontech疫苗接种在这个年龄组的安全性数据不足,故不推荐普遍接种。但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家中有高危并无法自身获得免疫力的家人等情况,以及本人及家长有免疫意愿并与医生沟通后,应该考虑接种。

今天,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更新了推荐意见,同意12-17岁的儿童全面接种。根据国外1000万儿童接种后的数据显示,Biontech疫苗安全性良好。出现了少数的心肌炎病例,主要是男孩。但经过住院治疗,恢复情况良好。心肌炎同样出现在病毒感染人群。而且Delta突变株出现也可能加重病情。同时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新冠感染后可能出现的长期影响。

此年龄段的少年儿童约有5百多万人,目前约25%的适龄少年儿童已经接种。至今为止的统计数字说明,少年儿童感染重症和死亡事件很少。据德国儿科感染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德国各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共有1400多万人,出现有40万以上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其中约1千7百人需住院治疗。重症率约占2%,严重病症占0.7%,主要与患儿有各种基础疾病有关。相关死亡事件20例,其中有4例确认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根据模型计算,10万儿童接种免疫,才能产生避免一例死亡事件的效果。这些数据解释了德国常设疫苗接种委员会在决策过程中持有的谨慎态度。

06
记者: 在亚洲一些国家,抗疫一直处于严防死守状态。尽管如此仍不断有病毒传入,说明病毒防控的难度增大。从科学角度讲,清零策略是否能达到消灭新冠病毒的目的?

陆教授:其实对于还在封闭的一些亚洲国家来说,开放的过程才是一个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时间段。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医疗体系来说,这将是个重大考验。

即使严防死守,构筑防火墙,也要利用科学的进步,特别是以免疫接种为基础。以达到最优的效果。初始在新冠病毒传播力RO=2,5时设定的非医药干预手段,目前对付R0=5的突变株已有相当的困难。近期亚洲各国国内已出现由Delta变异株引起的本土散发病例。在中国入境防控政策已经极为严格的情况下,也反复出现由境外输入的病例造成的本土病例,说明病毒防控的难度增大。澳大利亚也进入了全国严格管制的状态,其他各国均面临类似的问题。

变异株的传播力增加,使得全球各国感染人数显著地增加,境外输入的压力会持续存在甚至加大。有的国家对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已经提高到28天,并且进行频繁的检测。防控措施在这方面已经没有可提高空间。而且,目前基于入境前检测报告的方法已经反复出现露洞,造成本土感染链。因而必须调整。

要防止输入性的病例,最为有效的就是要求高效疫苗接种,再加以可靠的核酸检测,并适当设置隔离观察期。鉴于新冠变种的传播能力明显增加,应该考虑到高风险人群感染的可能性会提高,必须给予加强免疫。

以往有许多关于感染者多次检测出阴性的报道。出现检测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感染后病毒载量低,但也说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要定期进行验证,以保证质量。总之,现在我们抗疫有很多配件可以用于打造更安全的防护链。要预见到秋冬季的考验更严峻,及时有所准备。

最近国内出现了有关清零策略的合理性的讨论。清零策略只能缓解疫情,不可能让社会走出疫情,一定不是长期目标。必须逐渐进行调整,目标是过渡到群体免疫的稳定状态,与新冠病毒共存。

07
记者: 谈到与新冠病毒共存,最近此话题在国内引起了激烈争论,甚至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您认为人类能够消灭病毒吗?德国怎样看待此问题?准备怎么样与病毒共存?

陆教授:人类与病毒共存是一个常态,这是科学常识。人类的历史就是个与各种病毒共存的历史。比如流感病毒年年卷土重来,人类只能以疫苗及自身免疫力来应对。

但如何与一种新型的病毒从对抗过度到共存? 如何以最小代价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各国还在探索的路上。欧美已经大踏步地走向开放,亚洲国家更多在观望,但最终区别不会太大。开放是全球人共同的愿望,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现实存在。在新冠病毒面前,人类的智慧与能力极其有限,并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

全球疫情正处在高潮,没有一个国家处在安全的位置,任何的侥幸心理都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灾难。科学的态度才是保障。德国制定策略比较稳妥,借鉴于以色列和英国成功的经验,以高效的疫苗克服疫情。没有必要去尝试不确定的危险之路,以免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无论是严防死守,还是开放式抗疫,充足的医疗救治力量是关键。否则即使成功,付出的代价也会极为沉重。

德国得益于充分的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除了早期口罩供应不足外,其他物质没有出现短缺。在开放抗疫中公众享受的自由度很大。同时德国也受益于其全球疫情计划,在各方面有预算、有规划、有储备,每个阶段都有数据统计。各阶段抗疫策略的执行,则根据疫情的变化数据及科研发现,做出相应的调整。

走出疫情是个巨大的工程。病毒不会自动消失,毒性不大可能自动减弱。疫苗的保护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科学地说,在开放社会过渡阶段中,出现感染、重症,甚至死亡事件是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重点是如何把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实践的关键问题。

08
记者: 普通民众对于新冠病毒的认知有限,而政府各阶段的抗疫措施需要民众理解并执行配合,而不能只靠行政强制执行。进行病毒知识科普,让民众更多了解疫情传播规律等等知识,有助于全民自觉有效抗疫。我们看到德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德国科学家的科普工作情况。

陆教授:确实是这样。除了医学的问题以外,走出疫情其实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努力及公众的认知与合作。对于整个抗疫过程,这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德国科学家在研究新冠病毒的同时,也在为民众科普做了很多工作,为提高民众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素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常幸运,德国有全世界最好的冠状病毒学家,比如著名的柏林夏利特医院病毒研究所所长德罗斯腾教授(Christian Drosten)。他在17年前发现了萨斯病毒,此后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研究冠状病毒,并在冠状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他通过各种途径为公众讲解此病毒的科学问题,为全民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科学家也都积极参与进行新冠病毒的科普。

 

在电视科学论坛节目中我们也了解到,德国的病毒学家、免疫学家或者不同学科的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是针锋相对。通过这些激烈的观点讨论,可以说是为民众上了一堂又一堂的科学教育课。其实是从病毒学、免疫学及社会学等方面,将全民培养成了一个个的专家。这对整个抗疫很有帮助。因为各种政策都是有利有弊。民众对于德国各种政策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刻,其认同性也会更高。即使是反对某些政策,民众也知道为什么要反对,出于什么原因反对。

当然也有些思维根深蒂固不相信科学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有反对接种疫苗的人。这就是德国的多元化社会,各种不同看法都会被容纳,都可以在公众场合针锋相对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对于整个的社会管理非常有帮助。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中的所有管理政策,都必须要经过千锤百炼,要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群的认同。

09
记者: 我们知道,德国民族习惯于凡事先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行事。虽然有时不免有些保守,但总体做事比较有章法。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波及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德国对此是否也制定了计划?及执行情况如何?

陆教授: 德国疫情一开始就有个全球疫情计划。在此计划中描绘了整个抗疫的历程,比如从开始的拦截输入性病例,到开始进行社会管控,已及社会管控中一系列的配套工作,包括怎样调节经济损失、怎么样防止失业等等,涉及整个社会各方面。疫情期间,政府同时动用了大量的资金为企业进行补贴,为个人及有孩子的家庭进行救济。通过这些帮助方式来缓解疫情对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

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一点即是,德国的长期目标非常明确,疫情过程时间表也非常清晰,一开始就明确告诉大家这是个长期的斗争,大概需要约两年时间。非常幸运的是,德国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时间历程走下来。

更重要的是在抗疫历程中要争取时间努力开发出疫苗并进行生产,然后投入全民接种。在此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科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没有损失任何时间、较早开发出了有效疫苗。并通过普遍接种疫苗而达到终止疫情流行的目的。

从另一点角度来讲,整体管理也比较人性化。德国的疫情管理总体来说是比较宽松,没有时候是严厉禁止自由活动的。而且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是疫情最高峰的时候,政府也是下决心在德国这个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期间,进行相对的开放,允许家庭成员能够团聚。做出这样决定是要承担很多责任的。但是整个社会群体不仅是要抗疫也需要继续生活。

另外,在整个抗疫进程中政府制定有很多个小的里程碑,而每次到达了一个里程碑,也是给民众一个重大的鼓舞。疫情历时一年多,民众都倍感疲惫。但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里程碑的建立与实现,使得人们获得了信心和希望。特别是在12月21号通过了德国Biontech疫苗上市,这个重要事件对于全民是个极大的鼓励。

在全民开始接种疫苗后,很多人真实感觉到一种被“解放“的轻松感。在紧张的抗疫过程中人们从心理上获得的这种解脱,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时刻。

10
记者: 在这场新冠病毒疫情中我们也看到了德国民众思维观念的不同。这种观念分歧也给政府实行疫情计划及政策带来障碍和影响。对此现象我们很多华人是无法理解的。您怎样看待此问题?另外读者也很想了解,疫情会在何时能结束?后疫情时代还会出现怎样的社会问题?

陆教授: 其实在任何国家、任何民众群体,都会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这是很正常的社会存在。每个人都有表达个人想法的愿望和权力。在德国有很多反对政府抗疫政策的群体,他们要上街游行阐述不同观点。作为公民社会,必须要容忍这些反对者,允许他们公开表达观点。这样宽容的社会管理才能够有良好的弹性,以避免造成巨大矛盾,从而导致很多的措施无法执行。

抗疫需要科学技术,需要社会的组织力,更需要各方合作而形成一种能够坚持到底的坚韧性。但是这种韧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宽容性,其中包括接受不同的意见,接受不同的行为,允许社会有一定的自由度。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反对政府群体申请上街抗议游行,而能够得到批准的法律因素。当然违法行为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现在我们已经走到疫情的最后阶段。预计到明年三月份,从病毒学、公共卫生学角度来讲,可能这个疫情将结束。但是,疫情后将会出现一些次生灾难的真正爆发,特别在经济上。到目前为止很多的企业之所以还在坚持,是因为有国家发放的补贴。很多人还没有失业,是因为国家给予了救济。等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停止后,那些经济上受损严重的企业,可能将面临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长期的改变。有些行业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电售业,而一些实体经济可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社会也会因此而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各国的内政及外交关系等,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现在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学生在疫情期间损失掉很多时间。这对整个一代人的影响非常负面,对整个社会也有不可估量的长期影响。对此德国已经有些预算,这些问题有待于逐渐去解决,譬如通过额外的补课。为此联邦教育部追加10亿欧元的支持,北威州也提供2亿欧元的经费。所以实施抗疫措施要考虑到疫情后的长期影响,不能再造成次生的灾难,从而加重社会的长期压力。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当我们获得了一定生活自由的同时,也要关注全社会及全球的形势发展,使认知跟上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好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以使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等各方面能够尽快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记者: 陆教授,衷心感谢您在紧张的疫情期间,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后次接受我们的访谈。您引用真实数据和事例的专业解答与科普使读者了解了德国各阶段的抗疫举措,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让大家受益匪浅。希望世界能够尽快走出新冠病毒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再次感谢您

陆蒙吉教授简历

1980年起就学于德国不来梅和弗莱堡大学,在德国图宾根马普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现任德国ESSEN 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兼任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医学院中国交流办公室副主任,与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研究机构长期合作交流。

陆蒙吉教授多年从事于病毒学研究,其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动物模型和病毒感染致病机制。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