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将载入史册:改变了人类社交与情感表达方式

(综合报道:曹 晴)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人们会读到:2020年,全球人人戴上了口罩。口罩,成为一个魔咒,分裂了人群,改变了全人类的社交礼节和情感表达。

 

21世纪的新冠危机,让20世纪初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被世人称为“所有大流行之母”的公众卫生事件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可能是西班牙流感事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太惨烈了,导致这里的人们总是试图想要忘却,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戴口罩上——否认口罩的功效,拒绝戴。

在数十万可预防的新冠感染患者的死亡警示下,口罩是戴上了。问题是如何正确的戴,“要不是新冠疫情,才发现真是活久见,居然连口罩都不会戴。”

正确戴口罩的宣传

 

口罩是戴了。德国人喜欢爱追根溯源的本性也发作了——开始琢磨口罩对人类的影响:社交行为的变迁,非语言交流停滞不前,必须使用明确的语言。

露娜·米蒂格(Luna Mittig),以声音为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语音和口语培训师。因此,戴口罩对她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挑战。

“在听觉上,您的理解力较差,尤其是当您说得不太清楚或声音太大时。” 米蒂格表示。

当她在纽伦堡的通信博物馆提供导游服务时发现,戴口罩更使人精疲力尽。为了自己,也为了观众。“戴口罩说话,就像说一门外语。面部表情的丢失,我们如同失去了一些明确表达情绪的手段”

据悉,米蒂格在博物馆里训练她的同事们,如何在戴口罩的情况下,更好的交流。米蒂格解释说:“您必须训练自己说话的速度慢一些,使用较短的句子,并更加强调音调。” 还有更多的手势:“因为戴口罩,人们看不到你脸上的情绪表达,只能增加肢体语言。”

人类的情绪表达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嘴和眼

 

自从学生上课必须戴口罩以来,比尔吉特·迪特默-格劳比格(Birgit Dittmer-Glaubig)就改变往日的课堂习惯。身为中学老师的她无法从学生的脸部判断,她的课是否被学生听懂:“一个新的挑战,很困难,无法直观判断,只能采取提问的方式。”

缺少面部表情的一个区域

班贝格大学的面部表情研究员斯特凡·劳滕巴赫尔(Stefan Lautenbacher)说:“面部比身体的其余部分更有说服力。”

他解释了主要问题。 “粗略地说,拟态包括两个区域:嘴周围的区域,它发出很多信号;眼睛周围的区域,它延伸到前额:我们可以抬起眉毛,皱眉,闭上眼睛或睁开眼睛”

对于成年人来说,面部表情或许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可以从语言的上下文中了解很多东西,成年人也可以使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

“我们不必表露出悲伤,因为我们可以说我们很伤心。” 劳滕巴赫尔说。“但儿童就不一样了。他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第二信号系统,而口罩遮盖住了很多。”

与此同时,劳滕巴赫的同事克劳斯·克里斯蒂安·卡波恩(Claus-Christian Carbon)表示,“您不仅仅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或嘴巴来识别一个人,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穿戴行为来识别一个人。”  “我们基本上以整体的方式接受一张脸,因此是整体的。”

“但,对于孩子来说就不是这样的,”卡波恩表示,“他们无法通过部分来识别,会缺少关键的信息。有些时候会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情绪被误认

还有另一个问题:“我们通常会用嘴或眼睛来表达一些情绪:用嘴表达厌恶,悲伤和愤怒,通过眼睛表达喜悦。” 卡波恩说,如果现在一半的脸被口罩覆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容易出错。

“许多特征性情感没有被识别,或许被解释为中性,甚至是另一个错误的识别。” 例如,厌恶,就会被误认为是愤怒。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使用附加词来轻松解决该问题。

卡波恩说:“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人往往说话太少。戴口罩,就必须有更多的努力,需要改变一些习惯。”

幸亏眼睛还没有被罩住。面部表情看不到的话,“暗送秋波”也还能体察到。

口罩,有时会有障碍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人际关系,信任和亲密关系的区域中——尤其是在人们重新认识彼此时。

沟通培训师丽莎·库琴迈斯特(Lisa Kuchenmeister)说:“建立新的关系,会更加困难。”

但,这正是临终关怀工作中重要的一点。

临终关怀伴侣佩特拉·格茨(Petra Götz)说:“面部表情能帮我们做到很多事情。”

据说,格茨正在与她小伙伴们组织新的研讨会,他们在研讨会学习如何将更多的感觉融入声音和手势中。“之后你觉得它有效,”格茨表示,“我现在不把口罩当作障碍。”

“从那以后,您就感觉到它会起作用,”Götz说。她不再把口罩当作障碍。

口罩,如今已经成为在德国生活的标配。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出门不戴口罩,或许就会有害怕、尴尬、害羞的感觉。

没有口罩的日子,就如同是“天体”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