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的脚步:从中国田间到欧洲药房

原标题: 记欧洲中草药推广第一人、德中堂公司董事长钟文君博士

作者:韦云

编者按:
 

“德中堂”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在欧洲中药界却是大名鼎鼎。钟文君博士,一个洞庭湖畔长大的放牛娃,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德国的学术殿堂,并将土气的中草药成功大规模推向了高端正统的德国药房。早年的留学生,如今正为中医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使中医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成为高大上而不懈地努力着……

 德国华商报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千百年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发挥了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中医药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接受了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但是,在德国提到中医往往就是指“针灸”,据统计,学习和掌握了针灸技术的医生约4万人。目前德国已有30多家医院设有中医门诊,以及2000家左右不同规模的中医诊所。作为中医的最重要部分——中草药,却并没有在西方真正盛行起来。

那么在德国,病人在得到处方后是否能方便地买到所需的中草药呢?带着疑问本报总编修海涛和记者韦云走访了旅居德国32年,致力于中药在欧洲推广事业22年的钟文君博士。

 

德国华商报总编修海涛(右一)与钟文君博士(右三)和德中堂部分员工在库房合影

 

创业艰难:从留学生到企业家

 

钟文君博士的Herbasinica公司位于纽伦堡近郊美丽小镇 Rednitzhembach。刚搬迁的新办公室宽敞明亮,我们的采访就从这个公司名字开始。

钟博士的这家中草药贸易公司早在1996年就在Schwarbach市注册成立了,当时的名字叫Herbasin,在拉丁文中,Herba表示草药,sin是“中国”的缩写。后发现与东德一家草本护肤产品制造商的名字雷同而更改成如今的Herbasinica,Sinica就是“中国”完整的拉丁文写法。以此也更明确了公司的性质。

1986年,在中国学习林业的钟文君来到德国留学,专业是农业生态学。他在德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也在探寻人生和事业的出路。弃文从商,对于有着中国知识分子清高心态的钟文君博士来说,的确是个不得已的决定。早年钟博士来德留学,迫于生计,必须半工半读,而又因为所学专业实用的范围很小,工作并不好找。钟博士曾像大多数国内来的留学生一样,也在中餐馆打过工。在投递了几十封求职信后,终于有一家位于Schwarbach市出售微量中草药的药店雇佣了钟博士。

2018年8月25日,第七届世界浮针医学大会在法兰克福开幕。钟文君博士以特邀嘉宾身份致辞,介绍中草药在德国的情况

药店就是当地一家常规德国药房,附带出售寥寥数种的中草药,店老板、德国药剂师Eberhard Hilsdorf先生都是从新加坡或香港的代理商处购得中草药,价格昂贵。钟博士了解这个情况后,直接联系国内厂家订购,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一半以上。就这样,1996年,钟博士与Hilsdorf先生合作,在药房后面的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里,注册了一家中草药贸易行(Gewerbe),钟博士凭借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开始了中草药的生意。

小药房每年也就几公斤的订量,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开拓其他药店的生意。1998年,钟博士与Hilsdorf先生把原来的商贸行改成了“有限责任制公司”(GmbH),中文名“德生堂责任有限公司”(现已更名德中堂)。

 

质的飞跃:中药进入欧洲的里程碑

 

不是医学界的人,可能并不清楚,在医学界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医亡于中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即使医生判断病情再准确,如果药材不合格,治疗效果也不会好,甚至越治越糟。中药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治疗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中医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而且,中国的环境污染,导致很多中草药含有的重金属超标,甚至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出现了霉变,经常会见到致癌的黄曲霉素。这样的中药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引发疾病。

钟文君博士深深觉得自己从事的行业不但关系到治病救人,更是会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名誉与传承。他说,西方对于中医的理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中医作为一种中国文化,与西医医理的截然不同,决定了西方对中医的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西方法律对于中草药的苛刻和“不通情理”,某种程度上也建立在这种初级认识的基础之上。然而钟博士认为,欧洲政府并没有恶意限制中医的发展,想要在西方发展中医,必须要遵循西方的游戏规则。

因此,有着和德国人同样严谨、认真精神的钟博士对于从国内所采购的中药有着严格的要求,所有产品必须符合德国乃至欧盟的质检标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德国的标准筛选和进口中草药,他最常用的就是一个德文词是“radikal”,意思是“完全彻底的”、“绝不妥协的”。

每一种药材都有质检报告

货真价实总会获得声誉,把握高质量是最好的推销措施。2000年2月7日德国《明镜》周刊第6期上发表题了题为《来自远东的肾杀手》文章抨击中医。主要是由比利时一起滥用中药致使多人肾衰竭的事件而引起。(原文链接:http://www.spiegel.de/spiegel/print/d-15613905.html)。但是,此文还特别提到特立独行的德中堂,该公司有别于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要支付昂贵的检验费用在德国实验室对每一批进来的药材进行化验并开出质量保证证书。每种药材每一次进口的检验费用为1000欧元,不管数量大小。相对于其他不做检验的中草药商来说,德中堂中药的价格是相对较高的。而每次的化验检测的费用构成了成本的很大一部分。这再次印证了一句行话:便宜没好货。一分价钱一分货。

来自远东的肾杀手(2002年2月7日《明镜》报道)

德中堂投放市场的产品每个批次都经过德国实验室对包括农残、重金属、微生物毒素和欧洲和中国药典规定的200多项质量指标的全部分析检测,而且检测出的结果比欧盟标准所规定的还要好上3-5倍。按照《德国药品法》第65条第四款(§ 65 Abs. 4 AMG)规定的第三方鉴定人根据《德国药房生产管理条例》第6和第11条(§ 6 u. § 11 ApBetrO),给予这些指标全部符合要求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

 

CCTV 4 《远方的家》的专题报道

德中堂每年支付的费用达数十万欧元,而且一旦发现质检不合格的产品,全部销毁。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丝不苟精神,让德中堂从2000年——2004年完成了质的飞跃,得到更多的德国商家的认可。

目前,德中堂公司进口中医药材200多个品种,每年向全德近3000个药房提供中药饮片。

 

德国电视二台ZDF对钟文君博士的采访

 

全程监控:从中国田间到德国药房

 

在中国的药材产地,因为利益驱使,利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等产品,有效提高了产量的同时却伤害了药材的药用生物活性成分。中药材中该有的成分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而不该有的成分却增加了:农残、重金属和人工激素等。更有一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严重损害中草药质量和声誉。

因此,钟文君博士认为:中药质量的改善迫在眉睫,必须从源头抓起。

为了更好地确保药材质量,2001年,钟博士在湖南石门皂市建设了中草药种植生产基地,自己制定严格的种植规范,雇佣当地农民种植,支付超过市场价格一倍来收购这里的药材,培育出50多种合乎欧盟标准的中草药。另外,钟博士还在湖南浏阳大围山建立了以种植菌类药材为主的种植园。他还请德国食品药品检查官员到中国去实地考察检验,确保土地没有受到污染。

钟博士在田间查看草药的生长情况

笔者在参观德中堂库房时发现,每一种药材均有一个档案袋,里面详细列举了药材的进口时间、检验结果等等。而且,药材是真空包装,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在库房的一角还有一个冷藏室,其中存放的是容易挥发和发霉药材。

■ ■■■■

严格的种植规范化流程和仿野生种植环境,让他成立的德中堂实现了从田间到德国药房的一条龙质量全过程监控。即便如此,根据欧盟药物标准,中草药在法律上不被认同为药品,大多数中草药只能作为药品原料进入欧洲市场。

德中堂已经慢慢被欧洲市场接受,成为德国最大的中药材公司,并占领50%欧洲中药饮片高端市场。

从中国的田间到欧洲的药房,钟文君博士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取得了欧洲人认可。

 CCTV 4 《华人资讯》的专题报道

 

不断进取:做合格草药的销售者

 

其实欧洲早在中世纪就有使用草药治病的例证,只不过那个年代使用草药治病的人往往被看成是巫师或女巫。民族医学在任何地方都有,欧洲也不例外,只不过没有像中医那样系统地归类,随着年代与现代科学的发展而遗失了。

2000年,钟文君从标准的践行者,成功转型成为了标准的制定者——他作为德国药典委员会唯一的亚裔专家,参与欧洲药典中药专论起草与修订工作。在他的见证和参与下,目前已有66种中草药进入欧洲药典。

但欧盟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按照这个法令,中药要进入欧洲国家,除需在欧盟地区使用15年以上、在中国使用30年以上并提供相关证明外,还必须申请许可,而许可的前提是对中药的每一个成分进行检验。

德国人不会熬制中药,因此很多中药进口商直接从中国或日本等地进口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将每一种草药熬制成汤剂,再浓缩成清膏、干燥后加上辅料制成颗粒。这在日本台湾地区早已盛行,十多年前刚在中国大陆开始使用,虽然只有5%的量,也已经超过欧洲很多倍了。瑞士是最大的使用者。

药房购买了各种颗粒制剂,再根据处方调配。病患买回家后,开水冲泡饮用。这种方便的配药,尽管患者愿意服用,但是因为根据德国药品法,混合颗粒药物要将内含药品逐一检验,费用之昂贵,令药房却步。

另外,中药汤剂都是十几种不同草药混合熬制而成,熬煮时间不同,药性的发挥也就不同,这是商业化制作无法达到的。而且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汤剂,根据草药的药性还有先煮、后放等规定,混合在一起熬制也会有奇妙的功效产生,疗效会大不相同。这些都是颗粒冲剂无法做到的。

 

顶住诱惑:坚守质量第一的底线

 

因为德国规定严格,检验费用之高,导致正规进口的中草药的售价昂贵,德国当地华人情愿托人回国购买,或者是去邻近的荷兰购买。荷兰没有德国繁琐的检验手续,药品价格便宜一半,这也使得某些德国中医推介病患去荷兰购买中药。但是,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事关重大,如果您买的药有问题,是否要换一个思维来考虑去有质量保障的地方买药?

德中堂面临的另外一个窘态,就是国内普遍存在的拿回扣问题,这种腐败之风也蔓延到德国。德中堂希望中医们都使用合格有疗效的中草药,而一些医生先问的是推荐使用能否给回扣?德中堂宁愿不做生意也要坚决抵制这种陋习,医者仁心,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腰包,而让病人使用安全性有问题的药物。面对诱惑和竞争,钟文君博士一如既往地坚守“不妥协,不堕落”的经营理念。

中草药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加中。欧盟是目前全球潜力最大、最有发展前途的天然植物药市场,欧洲天然草药补品的市场规模已达70亿美元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市场,为什么不在欧洲种植草药?使用本地的同科不同种的特色植物代替中国的草药。也可以降低进口成本。

其实,德国拜仁州已经有十几种草药进入商业化种植。但是人们仍然坚信“产地原则”,而且炮制方法达不到传统中医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还有价格并不比进口便宜多少,毕竟德国原材料和人工费用都是无法回避的昂贵,都限制了欧洲本地生产中草药。

按照人类的常规病情,技术精良的中医所开处方不过几味药,大多数的中医不论是出于利益输送还是水平有限,开处方都是二三十种药。这就是中医界说的“经方”。作为中药材进口商,德中堂销售的200多种药材基本上都是常用药,已经能满足人们对中药的基本需求。

22年来,德国德中堂以高标准的质量管理赢得西方主流社会的信任和权威媒体的关注,除了《明镜》周刊,德国电视二台 ZDF,CCTV中文国际频道《华人世界》、《远方的家》,共青团《中华儿女》杂志、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经济参考报》等媒体都对钟文君以及他的德中堂进行了采访报道。2012年时任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王顺卿还亲自到访参观了德中堂,并肯定了德生堂公司多年来在向德国和欧洲推广中医药方面所作努力和贡献。

2012年11月20日,时任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的王顺卿参观德中堂。左起:钟文君博士、Eberhard Hilsdorf先生、王顺卿总领事、戴继强教育参赞

 

药食同源,寓药于食

德国中餐已经有近150年历史。目前,德国中餐业在向多元化发展。而药膳就是一个很具潜在市场的方向。德国华商报总编也兼任德国中餐协会的秘书长,他与钟文君博士多次谈到在德国中餐业内推展药膳的计划。很多餐馆老板和厨师,也提出了推出药膳的想法。但是,他们找不到符合德国卫生标准的中草药。而德中堂的中草药完全符合德国的卫生标准,并且就在德国,购买非常方便。钟文君博士也已经构想了一些标准的药膳配方,从他那里不仅能得到所需药材,也能得到经典的配方。他本人也是欧洲经方中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2015年10月27日,欧洲经方中医学会在法兰克福成立。钟文君博士(右四)为创会理事会成员。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又特别在意“吃”,早在古代,中医就给病人采用食疗的方法,利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在《黄帝内经·太素》更有描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也是最早的药食同源的说法。

所以,食疗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色。药膳,就是结合了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的原则,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烹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药膳“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不过有药用价值的前提条件是药膳里的中药是无污染、有药效的,如果中药本身就是低劣品质,甚至发霉变质,不但起不到食补的作用,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病症。比如红枣、山楂之类,保存不当也会虫蛀、变质。

德中堂的药用食材也都是严格按照中草药的进口标准通过德国质检,到货之后的储存更是谨慎、规范。就连慕尼黑五星级的酒店都向德中堂订购调味品原材料用于西餐的烹饪,采购经理夸赞德中堂的原材料香气纯正,入菜后更能激发食材的特点、令口感更饱满。

在欧洲推广中药,任重而道远。我们祝愿钟文君博士的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中草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走进千家万户,为中医在世界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德中堂

HerbaSinica Hilsdorf GmbH

地址:Penzendorfer Str.12

91126 Rednitzhembach

电话:+49 9122 88888-0

传真:+49 9122 88888-1

邮箱:info@herbasinica.de

网站:http://www.herbasinica.de

公众号二维码: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