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价涨了20倍”?中外信息不对称扭曲了对海外生活的认知

 

作者:小丁
有位住在汉堡的华人女士最近录视频宣称德国电价涨了20倍,她家原先要交相当于三千块钱人民币的电费,现在涨到六万块,然而并未晒出什么以前或现在的账单。

视频发出后,很快质疑声纷至沓来。当事人不得不录视频纠正之前的说法,尽管她强调是被德国权威媒体误导才得出夸大其词的结论。也不知何方德国“神仙”媒体能让人弄错自家电费?

图片
原视频已被博主删除
这种以“国外生活水深火热”为主题的视频很受国内观众喜闻乐见。
看这位女士的抖音主页,成绩较差的也有两三千点赞量,好的轻松过三四万,还有网友留言觉得她说话条理清晰,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可见在德国华人圈子里也是个有名有姓的大V了。
“电价涨20倍”的视频一经推出更是让她一炮而红。
众所周知,辟谣视频传播范围无论如何不会超过谣言,所以估计她苦大仇深的表情和20倍的数字就深深印在了不少国人脑海里。
像物价这类硬指标到底有没有让人民不聊生,其实很容易考证,毕竟数字在那里摆着,对比一下就可以。但是有种言论却真假难辨,甚至让不少出国在外多年的华人都深信不疑,比如对中餐的迷之自信。
我在欧洲生活超过十年,当然也遇到过一些不那么热爱祖国的华人,但即便是他们对中餐的热爱也难以割舍,甚至只有在饮食方面才能让他们达到高度和谐统一。
比如之前读到过“留学生做得一手好菜是怎样一种体验”的回答,有人说简单煲了个汤把整个宿舍楼各国留学生全吸引过来了,或是在寄宿家庭随便炒个土豆丝就让房东直呼减免房租。
对中餐的怀念和对西餐的厌恶双重加持,让人轻而易举相信这是真的,完全忘记中餐馆在海外餐饮市场的定位和越南菜、泰国菜一个档次,和食物链顶端的法餐、意大利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可谓被美味蒙蔽了双眼。其实老外对中餐的热爱完全是我们自己意淫出来的。
图片
笔者也曾邀请中外好友包饺子
我在疫情开始后才搬到一栋以亚洲人为主的居民楼内,从此每天下班回来都能闻到楼道里久久挥之不去的“饭味”。
之前一直跟老外合租,所住居民区也都是以当地人为主,印象中从未在公共空间里闻到食物的味道,即便是在大众就餐时间也几乎从不会有香飘四溢的味道出现在非就餐环境。
事实上中餐能做到这一点在华人看来是自豪,在讲究私人界限不可侵犯的欧洲则是僭越。
有人说老外身上总能闻到香水加狐臭混合的味道。老外是比我们更爱喷香水,甚至在西方语言里香水是“穿”上的。
但是不甘示弱的我们也曾在网上提问:哪家香水能盖得过韭菜盒子?这么霸气的提问等于承认中餐味道确实会飘散到用餐以外的场合。
我也曾在华人为主的企业上班,发现华人非常喜欢在工位上吃零食甚至正餐,办公室里搞得跟食堂一个味道。
图片
只恨手机不能传输气味
为什么中餐味道盖过所有其它气味,且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场合?
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餐口味重,尤其是越来越“川菜化”,为了刺激国人越来越迟钝的味蕾,什么都加辣,越辣越好,变态辣、死亡辣等层出不穷。二是中餐以热餐为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就越剧烈,当然就到处飘散。吃一顿火锅后身上火锅味的停留时间绝对是留香最久的香水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西方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提出私宅“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而我们却追求“馋哭隔壁小孩”的美味。
西方讲究工作和生活分开,下班后绝不回复老板的邮件;而我们却把碗筷和地铺搬进办公室,追求见缝插针工作,边吃边工作,只要管饭加多少班都没问题。
如果你是中餐的坚定支持者和狂热爱好者,那你对邻里亲戚之间嚼舌根和工作之余继续工作的忍耐度或许比想象中高些。
图片
关于吃的网络用语太多了
探听张家长,李家短,王家的耗子三只眼,并不是真的想了解别人家的陈芝麻烂谷子,而是想通过比较达到目的,只要你过得没我好,我就放心了。
同样,生活在国内的人为什么要关心德国电价?如果德国电价低20倍是不是也会造成耸人听闻的效果呢?应该是不会的。只有“国外水深火热”的消息带来的疗愈感才是最有效的。
就算你在国外不用封城,但是吃不到正宗的水煮鱼、螺狮粉,还是没我幸福啊!
广 告 时 间
图片

 

相关阅读:
从上海跳楼事件到奥斯卡耳光事件,当事人是否太“玻璃心”?
从“眯眯眼”到“白幼瘦”:审美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

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 “德欧华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