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八旬,历经风浪-恋情-因缘,用生命撰写旅德的人生传奇……

原标题:关愚谦自传小说《缘》杀青付印

人生三部曲《浪》《》《缘》出齐

作者:高关中

就在中欧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传来特大喜讯,关愚谦人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缘》2018年4月在香港三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德国侨界,关愚谦的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每期《华商报》上都有他的文章。旁征博引,知识渊博,令人非常敬佩。他不仅是时事评论家,而且是著作等身的学者和文学家,已出版中外文书籍几十部。他还被誉为中德文化交流的桥梁,曾长期任教汉堡大学,培养出数以千计的汉学系学生,可谓桃李遍天下。如今,年过八旬的关老,依然精力充沛,笔耕不止,新作品不断问世。而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这部收官之作,《缘》为他的人生三部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缘》的封面

 

我认识关老30多年了,对我来说,关老是勤奋写作的大家,高山仰止,难以企及。十多年前就读过他的自传第一部《浪》,2014年又读到第二部《情》,这次我终于见到了翘首以待的第三部《缘》,一口气读了下来,真是感触良多。通过这三部曲,不仅对关老的人生主要经历有了完整的了解,而且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的百年变迁乃至世界的巨大变化。

 

01、第一部《浪》: 文革出走

关愚谦自传第一部《浪》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离国出走的经历。前文化部长王蒙认为关愚谦的经历是一本书,一部历史,一桩奇迹,亲自作序,强力推荐。

《浪》

 

关愚谦的父亲关锡斌早年投身革命,是周恩来青年时代的战友,一起组织了天津觉悟社。母亲言忠芸,出身书香门第,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关愚谦1931年出生于广州。辗转于北京、青岛,饱尝逃难和战火之苦。在上海念小学,并考入圣方济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后转为汉壁理西童中学(后改为上海市西中学)。他学到流利的英语,加上深厚的家学渊源,打下了扎实的中西文化功底。

1949年夏,关愚谦进入北京外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到中央财政部担任俄文翻译,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曾为陈云、邓小平做过翻译。文革爆发后,关愚谦被卷入斗争漩涡,1968年2月,他冒险盗用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儿子西园寺一晃的护照,逃离文革硝烟中的祖国。

 

02、第二部《情》: 德国情话

《情》是关愚谦《人生三部曲》的第二部,写的正是他离开祖国后直到1981年回国省亲之间13年的另一段人生。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家曹景行作序说,文革中许多人连苟且求存都难,如傅雷夫妇在上海自缢身亡,诗人闻捷夫妇自杀,“关愚谦先生走的却是求生之路,不仅方法奇特,而且成功出走。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极大的胆量,还有十分的运气。文革中许多人比他悲壮,但都没有他幸运。”

《情》

 

虽说关愚谦幸运地死里逃生,但活罪没有少受。在开罗下飞机后,埃及警方以盗窃他人护照为由,把他投入监狱,长达一年多。其间,美国中央情报局表示,“欢迎”他去。但关愚谦坚决不去当时与中国为敌的美国或苏联。1969年春,在国际红十字会的帮助下,他被送到联邦德国暂住。

关愚谦来德时已38岁,身无分文,没有一个熟人,为了生存,他在餐馆打过工,在码头扛过钢条。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没有放弃奋斗。经过各种努力,他于1969年秋,被汉堡大学破格招收入学。关愚谦选语言学为主科,历史和俄语为副科。他要利用以前国内读大学的底子,扬长避短,尽快拿下学位。

当时最令人头痛的是,必须同时打工来养活自己。新的机会来了。1970年,汉学系需要一位中文教师,关愚谦汉堡大学尚未毕业,就成为临时助教。这时,他原先学英语学俄语的经验,目睹外文老师生动教学的特点,又都派上了用场,第一堂课就非常成功。很快,关愚谦就成为极受学生欢迎的汉语老师。

好事成双。就在1970年,关愚谦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晚会,认识了才貌双全的德国姑娘海珮春。他教她英文,她教他德语。通过关愚谦的开朗性格和苦干,海珮春开始产生对中国的兴趣,把汉学选为自己的主科。两人相互做学生,当老师。感情日益加深。

1972年,关愚谦用3年时间拿下硕士学位,而通常需5年。他成为正式讲师,一边教学,一边再接再厉,继续深造,又于1976年,完成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头衔,获得终身教职。次年,与海珮春喜结连理。他们住在阿尔斯特湖畔的银河街,一直到今天。原先只是“暂住”的德国,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虽然事业、家庭双丰收,但他心中始终有隐隐的思乡之痛,思念父母亲友之痛。那些年不要说回国,连通信都不可能。“四人帮”的倒台,点燃起他回国的一线希望。1978年秋天,上海京剧团来汉堡演出,受到德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关愚谦被他们的友好情谊而感动,连夜写下一篇富有感情的文章寄到香港,香港《大公报》连续六天刊载了这一长篇报道。北京《参考消息》也分三期连载。这一转载,等于为关愚谦的存在做了广告。国内的亲朋好友在断绝音信多年后,这才知道了关愚谦的下落。就在这年12月,中共召开11届3中全会,公开否定“文革”,说它是“十年浩劫”,在政治上拨乱反正,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使关愚谦回国的希望接近现实。1981年春,关愚谦终于得到签证,携妻回到中国探亲。

回首这段往事,令人扼腕叹息。正如书中关愚谦的诗作:

千里迢迢离故乡,路茫茫,泪满裳。

失魂落魄到异邦,明月夜,悲断肠。

生死漂泊远招手,风雪月,写篇章。

雪泥鸿爪雁展翅,留痕迹,情意长。

 

03、第三部《缘》: 活得精彩

如果说,《浪》写的是早年经历,文革求生的传奇;《情》写的是在德立足,收获爱情的喜悦;那么《缘》重点就是写后半生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著书立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中德互相了解,搭建文化桥梁的故事。副题为“人生就要活得精彩”。

为什么要起名《缘》呢?这是出自关老的人生感悟。他在序言中说:“人到晚年,我开始发现,做人一定要行善事,结善缘,你才会感到这辈子没有白活,活得才有滋有味。”

在德国,工作、生活安定下来,可以舒舒服服过日子。但关愚谦不是那种贪图安逸,庸庸碌碌之辈,他要发挥自己的学识,干出一番事业来,“出水才看两腿泥”(第二章标题)。“做文化桥梁工作”,为中德文化交流贡献力量就是他的事业。他深感中国的几十年的闭关自守,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必须把高层次的,健康的西方文化介绍给自己的同胞。具体做法之一,就是编杂志。1980年,经过他和一些热情的德国朋友,四处奔走,终于取得德国政府资助,一本精装彩印、美观大方的中文杂志《德中论坛》出版了,这本全面介绍德国的双月刊杂志由关愚谦担任主编,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发行量从5000份发展到两万份。《德中论坛》坚持出版了15年,直到德国政府不再拨款才停刊。《德中论坛》在中国国内很受欢迎,成为各界高层次读者了解德国方方面面的一扇窗口。不少人通过这份杂志了解到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社保制度、环境保护,很多概念在国内当时还是很前卫的。

关愚谦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和德国顾彬教授(Wolfgang Kubin)联合编译的德文版《鲁迅选集》。1979年他们开始合作,经过15年的奋斗, 6卷本红色布面精装的《鲁迅选集》,终于1994年在欧洲问世。这也成为关愚谦一生的骄傲。在“一不做,二不休”这一章里作了详细生动的介绍。

出于对中德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并在搜集采访到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关愚谦和夫人携手,撰写出《大鼻子—中国人眼里的德国人》。这本著述的德文版甚至引起了德国总理施密特的兴趣,主动为该书写序。引人入胜的情节构成“找到了写作方向”这一章的内容。

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用的。关愚谦不仅向中国介绍德国,也写书向德国读者介绍中国。他初到德国,看到关于中国的书籍少之又少,而且资料陈旧,就下决心为中西文化交流出力。1980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他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写书,科尔哈默出版社(Kohlhammer)经严格考察后,与他签订了合同。关愚谦和海珮春走遍中国各地,搜集资料,拍摄照片。两人呕心沥血,精益求精,用了整整3年时间,出版了德文版《中国文化及名胜指南》。这本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一出版就摆在德国书店的显眼位置,备受读者青睐,先后印刷了3版。很多德国人,就是通过这本书才了解中国的。后来该书还出了英文版和意大利文版。这全过程,就描述在“运气来了”一章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拜会老朋友。左起:关愚谦、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关太太海佩春、著名作家吴祖光

 

同样是由于偶然的机会,关愚谦邂逅香港《信报》总编,结果使他成为“香港及东南亚专栏作家”(第八章标题)。这位香港《信报》,乃至新加坡《联合日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的专栏作家,每周一篇,前后几十年,文章数千记,读者遍及华人世界。为什么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呢? 这是因为他秉持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和逻辑性的写作原则。他不但精通中德英俄四种语言,学养深厚,又具有丰富的阅历。这些都渗透到文章之中,字里行间。

关愚谦还是社会活动家,长期担任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他在霍英东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在欧洲各大城市如巴黎、柏林、日内瓦、维也纳、汉堡等地,主办了多次中西文化学术研讨会,还出版高质量的《欧华学报》。这些内容构成“欧洲华人学会和霍英东的故事”(第六章)。

德国侨界举办的很多大型活动,都凝聚着关愚谦的心血。我记得最清楚的是2006年那一次。关愚谦促成在阿尔斯特湖滨搞了一场“中国和谐之夜”晚会,汉堡万人空巷,甚至北德乃至北欧的大批宾客闻风而来,共襄盛举。温家宝总理正值访问汉堡,也应市长邀请参加。上海和义乌免费提供烟火和灯笼,中德朋友纷纷慷慨捐助,一时传为佳话。那年,汉堡市长授予关愚谦“科学与艺术”勋章,表彰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所做的卓越贡献。幕后的故事尽在“搭一座文化之桥”(第12章)。

关愚谦待人热情诚恳,朋友遍布海内外。国内,他接触的面很广,政界如周恩来、朱镕基、吴学谦,文学界如王蒙、莫言、铁凝、王安忆,艺术界如刘海粟、黄永玉,都有过来往;30多年来,他在银河街的住宅就像接待站,接待过无数来自中国的知名人士和德国朋友。国外他曾访问过波兰和保加利亚总统,和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结为忘年交。这一切汇聚在一起,加上他的生花妙笔,就使得其作品内容特别丰富生动,并揉进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具备强烈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人人都爱读。《缘》这本书中,就有好几章是这方面的内容。他笔下的人物鲜活生动,个性突出,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妻子海珮春不仅是关愚谦生活的伴侣,更是写作的助手。如外文书方面,关愚谦单独出版过4本书,与海珮春合作出版了8本,涉及德、英、意3种文字。他直呼妻子海珮春为“我的女神佩特拉”。在《缘》的最后三章,记述了他对妻子真挚的爱,他们近50年相濡以沫的生活,感人至深。在跋里他写到“我爱看天上的星星,尤其是在夏天阴历十四、十五、十六的夜晚,圆月当空,我们夫妇二人会坐在家中的露台上赏月。珮春为我点上蜡烛,泡上龙井茶、斟上法国红酒,我们从家说到国,从国谈到世界、无所不谈,古人所谓‘红袖添香,绿衣捧砚’的意境,没想到在这里变为现实。”

2009年9月12日,关愚谦教授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法兰克福书展研讨会《中国与世界》上

04、煌煌巨著:跨度百年,立言百万

2016年6月21日在汉堡关愚谦老师家中做客。左起:高关中、关愚谦、曹景行

 

我们知道,中国大作家巴金有《家》、《春》、《秋》三部曲,写的是其封建家族的没落:苏俄大作家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写的是他的青少年时代:而关愚谦人生三部曲写的是从小直到八十多岁的人生。他的三部曲若从父辈算起,前后跨度上百年,不仅反映了个人家庭的变迁,更是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史的一个缩影,从日寇侵华、三年内战、反右运动、文革浩劫到改革开放,还延伸到东欧剧变等世界性变化。

关愚谦人生三部曲,合在一起,厚度过千页,文字近百万。这部巨著不仅有精彩的内容,深厚的内涵,而且极具文学价值。他是说故事的高手。且不说文革求生的过程,极具戏剧性,广为人知。即使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经他绘声绘色的描述,立刻就提起了读者的兴趣。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不夸张地说,关愚谦人生三部曲,堪称是一座传记文学的丰碑。

曹雪芹(约1715-1763)写旷世之作《红楼梦》,只完成了80回,就英年早逝;后40回有狗尾续貂之嫌。大学者胡适(1891-1972)写过自传《四十自述》,可惜未来得及写出后半生,就因心脏病发作突然逝世。而关愚谦从90年代开始创作《浪》,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以惊人的毅力,在米寿(八十八岁)之年完稿出版了完整的人生三部曲,没有留下遗憾。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在此顺祝关老身体健康,颐养天年,写出更多的作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