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媒体爆料,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投资和并购兴趣越来越低,2018年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的案例数达到5年以来的最低值。
但是,随着并购热潮的风起云涌,德国政府逐渐开始警惕,尤其是看到本国很多高科技公司和电子类行业被中国人收购,特别是在德国工业4.0的标杆企业KUKA落入中国美的公司手中后,德国政府终于坐不住了。2017年2月,德国政府联合法国、意大利向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提出申诉,要求在欧盟国家的并购案中拥有更大的否决权,来保护本国的高技术企业。并要求欧盟制定相关法律条文,阻止中国企业的大规模企业收购。
之后,2017年7月,德国联邦经济部通过并出台《德国对外经济条例》第九次修正案,以此来保护涉及到本国军事领域、能源、水资源领域和通信领域等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提到,欧盟国家之外的外国企业在德国投资项目中,如果超过25%的股权,联邦经济部有权进行审核。其实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设立的。基于以上政策,德国政府确实也成功阻拦了几起中国企业的收购意向。
相关报道请点击以下链接:
中国在德并购重磅消息:国家电网对50Hertz穷追不舍,德国政府出手阻止?
随后,德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收购计划产生越来越多的质疑,为了保护本国的关健技术行业,德国政府再次决定,出台更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外资收购。新规中,将欧盟以外外资并购德企的审查门槛从目前的25%股权下调至10%,其中主要针对安全领域公司,比如涉及国防安全领域、能源领域的公司。
根据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的数据信息,2016年是“中德并购年”,该公司接到的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的商业委托案例为68个,而到了2017年则下降到54个,2018年达到最低值,只有34个。
此外,有关中国企业来德并购投资的交易额也有所下降,2017年的交易额为137亿欧元,比2018年多出35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并购项目应该要数李书福以80亿欧元收购戴姆勒公司的股份。
李书福
其实,除了德国方面的限制,中国方面为了防止大量资本外流,也对中国公司收购外国公司做了很多限制。比如近两年在并购风潮中势头最强劲的中国海航集团就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前一段时间,有消息爆料,以30亿欧元购买德意志银行9.7%股权,从而成为这家德国最大银行的最大股东的海航集团,不得不出售持有的德意志银行的持股,以此套现来偿还债务。中国政府开始严格限制资金的外流,规定企业不可以大举借债在海外并购,并不得购买与其核心业务无关的企业或者资产。其他相关报道请点击以下链接:
至于2019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风潮是否会进一步衰减,还有待观察。不过,德国安永公司中国业务负责人则表示,2019年的并购项目数据应该会与2018年持平。
参考链接:
https://www.n-tv.de/wirtschaft/Chinesen-verlieren-Interesse-an-deutschen-Firmen-article20788797.html
限制外资并购德企 德国政府拟出新招
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的行为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德国政府计划提高关键行业的并购门槛,让政府可以更大程度限制外资对德企的收购行为。
德国政府今年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收购50赫兹20%股份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商报》指出,德国联邦政府决定出台更严格的规定,以限制外资收购。新规将欧盟以外外资并购德企的审查门槛从目前的25%股权下调至10%,规定仅限于涉及安全领域的公司。
该媒体透露,经过长时间的磋商,内阁会议将在下周三(12月19日)通过《德国对外贸易条例》修改草案。德新社本周日向德国经济部求证时,对方仅说修改草案很快被送到内阁,但没有提到更多详细信息。
将25%股权的门槛降到10%仅限于与安全有关的领域,比如涉及国防或者一些敏感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能源供应商。
这份草案的比例要比之前德国经济部长阿特迈尔(Peter Altmaier)的主张还要严格,阿特迈尔曾建议将外资并购德企的审查门槛从25%股权下调至15%。
修正草案的背景涉及到中国投资商,迄今为止,德国政府叫停中资并购德企时难度极高,因此计划出台更严格的法规,限制敏感企业被收购,目的是让政府及时拥有话语权,参与决定是否德国的安全利益受到威胁。
安联总裁贝特(Oliver Bäte)主张出台外企收购的明确规定,接受《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采访时他表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考虑技术、就业等等,哪些产业具有战略重要性,然后可以与贸易伙伴明确地进行讨论。”
他还补充道,中国愿意收购高科技公司并不是一个应当指控的理由:“德国、欧洲社会层面更应该考虑一下,哪些领域是我们愿意放手自由贸易和竞争的,哪些领域不是?”毕竟,自由贸易也带来很多风险:”我们需要一个产业政策战略。”
绿党籍政治人物安德烈亚(Kerstin Andreae)和德勒格(Katharina Dröge)欢迎改革计划,这并不是要吓退外国投资者:“这涉及到工业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关键企业的保护。这方面我们需要一个透明、可靠的框架。”
文木 / 达扬(德新社)